近日,有媒体报道说,工商银行正在调整全行薪酬考核分配机制,总行员工绩效普降30%-50%,分支行也明显下调,而且员工工资档次晋升也将放缓。
  不仅如此,媒体们还言辞凿凿地说,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一些股份行和城商行陆续被曝出员工薪酬有不同程度下降,目前这波降薪潮已蔓延至四大银行。
  工行可是宇宙*9大行,一直经营稳健、发展良好,在银行业具有指标意义。他们家要是降薪三五成,那更多的银行人岂不是哭晕在厕所甚至饿死在街头?
  看到这些报道,我真的被吓到了,赶紧向工行的多位朋友求证,多数人一头雾水:什么时候要降薪,我怎么不知道?也有在支行的朋友说,好像是降了一些。
  随后,看到了工行总行的官方回应:上半年全行工资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不存在所谓“降薪潮”。
  看到这里,忧国忧民的我终于放心了。原来,该行全行范围的普遍降薪纯属子虚乌有,可怜的宇宙行无非是被媒体“降薪”而已,大家都洗洗睡吧!
  但是,在一场虚惊之后,我发现关于银行业“降薪”的报道还真是不少。在百度上输入“银行降薪”,居然可以搜到442万条结果,也算是人艰不拆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商业银行近来频频被媒体“降薪”?掩面深思,原因无外乎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对高层领导的限薪理解有误差。
  今年年初,随着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的推进,部分银行高层领导的薪酬的确下降了,而且幅度还不小。但这仅限于高管中的中管干部。以四大银行为例,这一轮降薪的范围仅涉及党委委员、副行长这一层面,连首席、总监等高管都不包括,普通员工更不在此列。
  但少数媒体,硬是将高层领导限薪扩大到了全体员工,也是醉了。去年9月,网上还广为流传关于建设银行的“降薪方案”:行级领导降50%,部门老总降30%,部门处长降20%,普通员工降10%。后来该行澄清:所谓“5321”方案“绝无此事”,普通员工的薪酬并未在改革的范围内。
  二是对薪酬结构的变化认识有偏差。
  近年来,银行员工的薪酬结构的确发生不少变化:从员工个人看,基本工资的比重在下降,绩效薪酬的比重在上升;从部门分配看,业务部门薪酬增长更快,部门间差距在扩大;从机构层面看,薪酬资源更多向分支行、向客户经理倾斜。在薪酬结构的调整中,的确有部分机构的部分员工收入下降。其实,这不过是薪酬市场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至于媒体提到的工行人力资源管理深化项目,更算不上“降薪”的罪证。据介绍,实施该项目是为了强化绩效考核激励、提高薪酬资源使用效率,在激励导向上突出向一线员工、向骨干员工、向业绩好的员工倾斜。
  三是将少数地区的变化等同于全部。
  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的少数分支机构收入的确下降了--部分薪酬基数较高的分行收入不增还降,少数不良贷款增长快的分行收入明显下降。如某大行浙江省分行,不良贷款率高达5%,前行长碌碌无为,面对困境束手无策,部分员工收入惨遭腰斩。
  其实,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如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不同区域差异本就很大,员工薪酬分化明显。城商行、农商行等,不同机构和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的确有少数地区、少数机构薪酬下降较多,但从目前看这还仅发生在局部。
  此外,部分媒体还将个别银行的薪酬调整,放大到整个银行业。前些年,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出手十分阔绰,员工收入相当土豪。从2012年报看,招商银行员工平均薪酬为为45.4万元;从2013年报看,浦发银行员工平均薪酬为42.9万元,远远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近两年来,这些银行对员工薪酬进行了一些调整,全行薪酬水平的确有所下降。但是,这也仅是从超高薪酬回归到中高薪酬而已。以此作为全行业普遍降薪的佐证,似乎难有很强的说服力。
  媒体界不少朋友喜欢且擅长捕风捉影,这与他们敏锐的职业特点有关。但是,做报道尤其是下结论时还是应该讲究准确、全面、严谨,至少不能以偏概全、夸大其词。我还发现,“经济下行—利润下滑—收入下降”,是大多数此类报道的分析逻辑。但“相关未必因果”,经济下行并不必然导致银行利润下滑,利润下滑也并不必然导致全员大降薪,这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当然,在全球经济发展陷入危机、国内经济趋于疲软的情况下,银行业这样的强周期行业难以独善其身。从这个角度看,商业银行尤其是银行员工的确是弱势群体,压力比以前更沉重,工作比以前更辛苦。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还无缘无故给他们“降薪”,这样真的好吗?
  猛然间,一股虚无缥缈的“降薪潮”汹涌来袭,让人深思。其实,降薪并不可怕,被降薪也没什么。银行和员工需要的,只是你的客观与公正,还有理解与支持。
  与时不时唱衰银行业、苛责银行员工相比,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本文来源:新浪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