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在“发高烧”。2014年底,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为1572家,然而不到半年,在2015年的6月,这个数字便超过了2500家。而严格意义的A股即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等3个“板”总共不到3000家的上市公司。更有市场人士预计,到2015年末,新三板的挂牌公司总数将超过4000家。
  一直以来,新三板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是中国资本市场之中,制度设计、参与者结构和美股等发达市场最为接近的市场。但颇为讽刺的是,无论从交易活跃程度,还是融资总量来看,这个“制度先进”的市场长期扮演着融资者和投资者眼中的“鸡肋”角色。直到如今,它才得以咸鱼翻生。
  那么,从备受冷落到火爆到“发烧”,这种反差是中国资本市场即将到来的剧变使然,还是它应有价值的适时释放?在火爆之下,新三板流动性不足、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备等缺陷又将如何解决?
  制度“超前”
  新三板的种种先进制度,几乎让人以为这是一个遗落中国的纳斯达克。
  新三板并不是A股常说的“板”,而只是一个股权交易的平台,学名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股转系统)。和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不同,新三板并不在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进行“场内交易”,而只能在股转系统进行“场外交易”。企业登陆该平台,并不是真正的公开上市,而是被称为“挂牌”,挂牌公司只能在这里等待向买家转让待交易的股权。
  这里之所以被认为制度“先进”,因为它早已实现了“注册制”。企业挂牌的程序是,先找一家主办挂牌业务的券商,由券商辅导并向股转系统推荐。股东人数低于200人的公司在经过券商推荐后,只需向股转系统提交挂牌申请材料,待其审核通过即可登记和挂牌。
  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公司则多了一道“前置审核”门槛,在向股转系统提交挂牌申请之前,需要由中国证监会公众公司部审核,待其审核通过,才能进入股转系统的审核环节。
  实际上,从目前的实际操作来看,不论是股转系统还是证监会公众公司部的审核,其主要都是形式审查,即审核提交材料是否齐全和属实,而不是证监会发审委式的实质性审查。一般来说,只要有信誉较好的券商进行辅导,并予以推荐,通过都不是大问题。因此,新三板也被看作是真正实行了“注册制”。
  什么样的公司有资格挂牌?目前,新三版挂牌要求可以简化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必须是非上市股份公司,二是存续期必须满两年,三是主营业务突出。可以看出,这些要求其实根本就谈不上是真正的“要求”,要么很容易达到,要么根本无法具体化和量化考察。而最为企业所忌惮的盈利要求,并不在此列。
  一直以来,企业要在A股上市,最严格的门槛莫过于盈利。以对盈利要求最低的创业板为例,其要求公司要么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累计超过1000万元,要么最近一年盈利且年营收超过5000万。在这种情况下,以财务造假的方式,虚增盈利和营收的行为成为了一些创业板公司的常态。
  可以看出,挂牌采取了“注册制”,监管对盈利无要求,审核侧重于形式审查,这些特征让新三板的供应一面显得颇为市场化。而在需求一方,新三板同样显得极为“超前”,和纳斯达克等发达市场有着极为相似的投资者结构。
  目前,A股相对于成熟市场*5的不同之一在于散户为主,机构为辅。A股到底有多少散户?按照中国证监会网站日前披露的*7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A股股票有效账户数为1.6329亿户。通过估算,差不多超过1/10的国民都在炒股。
  此外,2015年4月13日起,负责A股账户登记结算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全面放开“一人一户”限制,股民最多可以在20家证券公司开设20个账户。这一“托市”新政意味着,A股散户为主局面将会越来越严重。
  就交易量而言,瑞银今年年初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5年,散户投资者占到A股成交量的80%左右,而在今年,这一比例将达到90%。
  不过,新三板则是个最“像”成熟市场的市场。这里的投资者主要都是券商自营部门、私募基金、VC等各种机构投资者,散户极少。因为,按照新三板的投资者适当性方面的管理规则,自然人投资者要参与挂牌公司的股票公开转让,须过500万门槛,即“投资者本人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终证券类资产市值500万元以上”。
  只有“牛散”入内,其他人只能“望板兴叹”。但这也救了中小股民。
  靠谁“接盘”?
  新三板的生长逻辑决定了散户*4“莫要入内”,至少在过去和现在如此,未来不知道。
  2001年,监管部门决定成立一个“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专门承接“两网公司”和退市公司。所谓“两网公司”,即在原STAQ和NET系统上市的公司,该系统也是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股票交易市场,曾一度与沪深交易所并列。但在1999年,“两网”陆续被监管部门关闭。
  事实上,从1990年代初开市以来,A股的上市公司一向有“不退市、不清算”的惯例。因为,中国股民的心中有着一个朴素的情感逻辑:股票只要还在股市交易,即便股价跌到1分钱,只要不退市、不清算就还有上涨“希望”。如果退市清算,这便是“希望”的最后破灭。
  投资者的情感逻辑乃是人之常情,但对监管者而言,这却关乎到了千万股民情绪稳定的大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初成立这个“股权代办转让系统”无疑有着相关考虑在其中。尽管这个系统的交易并不活跃,但一旦遇到有投资者来接盘,亏损的股民还有脱手求救的一线希望。
  但是,伴随着中国普通家庭可投资资金的增长,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这样的内容不断被写入高级文件和决议,这个“股权代办转让系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2006年,监管部门发布了一个“试点办法”,鼓励和规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的高新企业进入系统交易。至此,这个系统的发展历史被划为了两段,之前称之为“旧三板”,之后便是现在的“新三板”。2012年是“新三板”发展的关键节点。一方面,国家批复建立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取代了原来的“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可以说,新三板有了更洋气的名字。
  另一方面,可挂牌企业的范围也从中关村扩大到了天津滨海新区、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地。在随后的2013年6月,这一试点被扩大至全国。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新三板扩容至全国后的2013年底,监管部门将新三板的个人投资者“适当性”门槛由原来的30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这一门槛的提高,其潜台词是随着挂牌企业的“供应”扩张,企业质量必然越发参差不齐,当风险加大,投资者的承担能力也应该适当提高。
  门槛提高导致的问题是,新三板流动性不足的缺陷越发突出。何为流动性不足?从正面理解,就是市场参与者的数量、资金实力或者交易欲望不足,导致交易不活跃,股权在交易者之间的流转速度很慢,甚至根本无法流动。从负面的角度看,流动性不足的就是买家不足,卖方无法脱手。换言之,没有人“接盘”。
  联系A股的现实,后面一种理解反倒能说出事情的本质。在A股,无论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赢家”们的主要获利方式便是由中小投资者“接盘”。但在新三板,由于投资者准入门槛较高,“接盘者”的确太少了。
  “A股现在的钱这么好赚,去新三板做什么?”广州一位资深私募基金经理对《南风窗》记者坦言,他不会去新三板,几乎没有流动性,拿在手里卖不出去就麻烦了。但他也认为,从目前的趋势看,监管有可能放松投资者准入的门槛。“如果从500万降到100万,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门槛*6的是股指期货,但其开户资金的门槛也不过50万元,这个门槛和“沪港通”持平。对此,业内不少人都认为,新三板的门槛的确太高,需要降低,让更多个人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政策红利”
  尽管市场不够“活”,“接盘者”也不多,但这个“板”依旧很火。显然,机构和大佬都在等待“政策红利”。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之前新三板将300万准入门槛提高到500万,能够提高,意味着也有降低的可能性。《南风窗》记者也发现,不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都在“放风”称,监管有可能放松准入门槛,并针对未来的政策变化,进行潜在投资者的培训。
  “新三板不是炒股的地方。”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南风窗》记者表示,新三板降低投资者门槛的说法可能违背了新三板设立的初衷,这个市场主要就是针对机构投资者,而不是散户。新三板的重要价值是股权定价,即营造一个信息更加充分的股权价值发现平台,而这些业务本来就不是为散户投资者设计的。
  另一大政策红利则是转板,即监管部门“恩准”符合条件的新三板公司到A股上市。今年“两会”期间,证监会主席肖钢已明确提出,2015年年内将考虑对新三板跟创业板之间的转板机制进行试点。以上私募经理认为,券商直投部门和私募基金之所以热衷于在新三板投资和做市,很多人都是在等“转板”。但问题在于,转板必然有指标,到时也是僧多粥少。
  可以说,放宽投资者准入和转板都属于“送钱”式的政策红利,除了助长新三板的继续火爆之外,对改变这个市场的旧有机制并无裨益。在这个意义上讲,另一种“政策红利”更应受到关注,即分层制度的试点。
  不久前,股转系统公司董事长杨晓嘉在媒体上撰文透露,今年新三板在制度创新上的重头戏是实现市场分层。早在去年,市场消息便称,新三板交易机制将实施三层分类,即协议转让层、做市转让层和集中竞价层:资质较差的企业实行协议成交方式,以控制风险波及范围;资质居中的企业实行做市商制度,以提高流动性;资质好的企业实行竞价制度,与A股市场上市公司相同。
  分层制度推出,可以使企业股票的交易方式和其资质进行匹配,从而利于投资者的甄别和风险规避,这是市场良性发展的一个好制度。但换个角度看,其一旦推出,那么几乎所有挂牌公司都希望自己会成为竞价制度的试验品,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融资效果。另外,如果转板制度推出,竞争必然激烈,如何“选拔”,是搞市场化,还是搞新三板的“发审委”?这些问题都需理清。
  2015年的新三板显然充满了想象和预期,但换个角度看,新三板目前真正的重点是要做到监管和政策红利的匹配。目前,尽管投资门槛高,但参与新三板的个人投资者越来越多,一些资金实力不济的投资者开始通过购买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或者参与股权众筹等方式曲线参与新三板,但新三板的“投资价值”和风险可能存在严重的不对等。
  实际上,新三板的信息披露监管非常宽松,比如年报的要求极为简略,而季报几乎不用披露,这显然不利于更多中小投资者的进入。看起来,新三板的改革还是个蓝图,而加强监管和完善基础制度,不让中小投资者因为“政策红利”再次被坑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