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学校和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学习节奏以及将来的就业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很多报考学子们很好奇的一点,小编整理了一篇“华东师范大学MPA培养方案是怎样的?毕业要修多少学分?”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一、专业简介、办学指导思想
(一)专业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创立于2001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试点招收和培养公共管理硕士的单位。自首届招生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2001-2021年期间,共录取了3440名MPA研究生,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2900多名。目前,在读MPA研究生共约540人。
公共管理硕士(MPA)点依托公共管理学科现有1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二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我校公共管理学科被评为上海市一流学科,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并列15位,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借助学校优质资源,统筹校内外资源,构建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培养体系,致力于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内一流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卓越管理人才。
(二)指导思想
1.对标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围绕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构筑基本培养体系,使学生掌握系统公共管理知识、理论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能力。
2.以上一轮MPA评估A+院校为标杆,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建高水平复合型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3.依托校内外著名学者、行业专家的支持,不断完善培养体系。一是邀请校内外著名学者、公共管理实践专家、政府高层官员等举办人文社科精品、局长论坛、公共管理前沿论坛三个系列讲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对接公共管理最前沿实践;二是邀请校内其他学科优秀教授授课,使学员能领略名师风采,拓展学生理论视野和人文素养。
4.融合多维力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调查和参加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能力。依托校外导师、行业专家、校友资源,打造学生社会实习基地;与长三角多家单位携手,组织班级主题实践活动。与美国雪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开展短期访学研修活动,打造社会实践新形式。
二、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秉承“全时空卓越育人”理念,以培养“公共意识强、研究功底实、实践能力优、公共责任显、综合素质高”的拔尖人才为核心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五育融合,将“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厚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的高层次、复合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作为著名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通过不断探索和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上海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它公共机构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品质、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成长优势和竞争力的德才兼备、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特色定位
1.厚植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根基
华东师范大学MPA项目高度重视培养质量,为MPA研究生提供各种高水平的系列讲座和专题讲座。近5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教授,先后为各届MPA研究生开设了60多个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专题讲座;同时邀请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著名学者、公共管理实践专家、政府高层官员,举办了各种讲座40多场次。人文社科精品、局长论坛、公共管理前沿论坛三个系列讲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2.聚焦学生实践管理能力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MPA项目在上海市区两级党政机关聘请了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担任MPA兼职导师,并在上海市的市区两级党政部门签约了14家单位为教育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常态的资源条件。加强案例开放、案例教学、主题研讨等互动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公共管理实务》课程,指导案例开发与写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案例大赛,提高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多途径拓宽MPA学生国际视野
经济与管理学部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MPA项目除了开设公共管理前沿系列讲座,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界及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如前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会长、前澳大利亚公共管理学会会长等),为MPA学生做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赴国外顶尖高校(如“美国MPA教育摇篮”的雪城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英国牛津大学)进行短期研修,开阔学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国际视野。
三、培养模式方式
(一)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上,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五个模块。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公共管理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导向。
在师资配备上,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师资配备,整合校内外优秀公共管理师资,为MPA学员提供最新的公共管理知识和实践指导。
在考核形式上,改变以传统考试为主要标准的课程考核形式,形成由课程考试、案例讨论、小论文、实践报告等部分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毕业论文上,采取导师负责制的指导方式,吸收有实践经验的公共部门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共同参与到学位论文指导、开题、预答辩、评阅、答辩等培养环节。
(二)学制年限
学制为2.5年,最长不超过5年。原则上不受理提前毕业的申请。
四、领域与方向
1.行政管理方向;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3.社会保障管理方向
4.教育管理方向
今后将根据公共管理事业发展以及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方向设置。
五、培养环节与学分要求
(一)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实践路径,加强学术道德、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
1.强化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在育人各环节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培养,加强学业考评、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伦理审查。学术规范是研究生在开展研究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研究生参加院系组织的相关专题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研究生培养系统—培养环节的“学术规范测试”,测试合格方可进行论文开题。
2.注重学生个人品德培养。围绕“五育”融合,通过“新老生联谊体育节、新生团体心理训练”构建长时段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仪式化文化熏陶和入心式感恩教育,强化对“师大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
3.从课程体系和“养成教育”入手,塑造职业价值观。落实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职责和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科学研究道德和精神的培养;设置“管理素养”模块,通过《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分析》等管理素养课程,注重学生品格、性情、底蕴的提升和塑造。
4.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学生职业操守教育。依托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市交通港航发展中心、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政等14家单位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共惠、多方联动。以立体化案例实践模式为第一和第二课堂“联结点”,学生深度参与案例调研、编写与展示,直面“多元性”与“复杂性”情境,全面提升识别、研判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
1.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体系上,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等模块。根据全国MPA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围绕基本理论与知识设置《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社会研究方法》等8门必修课;围绕基本技能设置《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劳动法》等15门专业方向课。设置《城市规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打造针对学生职业需求的“个性化”选修模块。
(1)基本架构与特色
一是,打造高质量核心课程。建立复合型高水平教师梯队,每门核心课程师资分AB角,集体备课,从前沿及实务维度统一课程大纲,确保课程的高质量和实务性。二是,根据专业方向设计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围绕四个专业方向设置符合专业特色必修课程,如行政管理设置《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应急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需求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如行政管理方向设置《公文写作》、《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选修课程。三是,优化实践型教学环节。开设《公共管理实务》课程,选聘优秀教师授课,为后续以社会调查、案例写作为形式的社会实践打好理论基础。
(2)注重实践能力提升
一是在上海市区两级党政机关聘请了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担任MPA兼职导师。兼职导师主要承担四方面任务:为MPA学员开设公共管理系列讲座,如公共管理论坛系列、公共管理局长论坛系列、上海城市管理与创新系列等专题讲座;部分兼职导师与专任导师合作指导MPA学位论文;少部分兼职导师参与某些课程的部分教学;兼职导师为本校MPA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二是在上海市的市区两级条块党政部门签约了14家单位为教育实践基地,如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市交通港航发展中心、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政等,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常态的资源条件。三是在课程教学方面,要求每一门课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采用案例分析、主题研讨等互动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注重学员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开设了案例写作指导课程,组织学员积极参加校内外案例大赛,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根据需求动态调整课程
一是,保持课程的动态性。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开发《公文写作》、《公共管理实务》等系列课程,不断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二是,强化课程与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科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并纳入教学内容,如将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等新的知识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中。三是,形成新课程开发机制。邀请公共管理专家来校开设公共管理前沿系列讲座,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界及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如前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会长、前澳大利亚公共管理学会会长等,为MPA学生做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凝练成新课程。
2.学分要求
总学分至少应修满40学分。其中,公共课程5学分,核心课18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7个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
以上就是【华东师范大学MPA培养方案是怎样的?毕业要修多少学分?】的全部解答,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在职研究生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往高顿在职考研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