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VS隐名在经济法中是什么?
  
  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经济法中一个比较难懂的知识点,就是名义VS隐名的一些习题解析等等。
  

  一、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的内部约定有效吗?
  
  1)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
  
  如无《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无效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实际出资人可依照合同约定向名义股东主张相关权益。
  
  (2)在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就出资约定合法的情况下,二者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
  
  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相关链接】《合同法》第5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二、实际出资人想“转正”怎么办?
  
  如果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解释】如果实际出资人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等,实际出资人的要求已经突破了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内部合同的范围。
  
  实际出资人将从公司外部进入公司内部、成为公司的成员。此种情况下,应当参照《公司法》第71条(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的规定。
  
  三、名义股东“犯坏”怎么办?
  
  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106条(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处理。
  
  只要受让方构成善意取得,交易的股权可以最终为其所有。但是,名义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实际出资人损失,实际出资人请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衷心祝愿大家在以后的岁月里,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当然也希望大家对于它的热情能够一直保持,为自己,为明天闯出一片天地。相信在如今这个时代的你们,可以顺利通过考试,其他方面也一样,大家,加油吧!
  
  以上就是【名义VS隐名在经济法中是什么?】的全部解答,如果你想要学习更多这方面的【中级会计职称】的知识,欢迎大家前往高顿中级会计职称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