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环境工程学》是高等院校环境类各有关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该课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置与管理以及其他公害(如噪声、电磁辐射、振动等)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污染控制工程和公害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对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预测并提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该课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水质与水体自净、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水处理工程系统与最终处置、大气质量、颗粒污染物控制、气态污染物控制、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管理系统、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与最终处置、噪声防治技术、振动防治技术、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等。
二、考核的基本要求
1.全面检查和评价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全面检查和评价学生对主要污染物在大气、水体等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机理和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技术措施和对策的掌握情况。
3.全面检查和评价学生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及噪声、辐射等污染防治技术的掌握情况。
三、考核的形式和方法
1.考核形式
考试(闭卷、笔试)。
2.考核方法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150分试卷。题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可采用判断题、选择题、解释题、简答题等题型,主要考核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常识;主观性试题可采用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题型,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内容
1.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①水体污染的概念,污染源及污染物的分类、性质(耗氧有机物、富营养物质污染、有毒有机物污染);
②水质与水质指标的概念及水质指标的分类及常用的主要水质指标的含义(pH、固体悬浮物、COD、BOD、DO、有毒有害物、细菌总数等),水体的自净作用机理;
③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的原理及其处理设备的设计计算;
④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的原理及其处理设备的设计计算;
⑤典型废水处理工艺及水的回用与最终处置。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①大气环境的结构、组成、大气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类型;
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氟化物、酸雨、光化学烟雾、VOCs等)在大气环境中发生机制,对环境、人体以及其他生物的危害;
③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风、湍流、温度层结与逆温、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与干绝热递减率、大气稳定度等)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地面最大着地浓度的计算;
④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技术,颗粒污染物控制装置(重力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和湿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其计算;气态污染物控制(吸收、吸附、催化转化等)的原理以及相关装置。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及其他污染防治技术
①固体废物的性质、来源、分类与特点;
②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压实、破碎、分选、脱水与干燥等方法)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③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与最终处置。
4.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与其他污染防治技术
①环境噪声的主要特征、噪声源的概念以及按噪声源的分类;
②噪声污染的控制技术(吸声、消声、隔声)和噪声的简单计算;
③环境噪声的综合整治对策;
④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五、各部分内容近似分值
考试内容 涉及的章节 分值
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 绪论 15-20
环境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 第1、5、9、12章 60-65
环境污染控制的主要方法 第2、3、4、6、7、8、10、11章 60-65
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与解决方案的提出 第12章 15-20
合 计 150
该课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置与管理以及其他公害(如噪声、电磁辐射、振动等)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污染控制工程和公害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对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预测并提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该课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水质与水体自净、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水处理工程系统与最终处置、大气质量、颗粒污染物控制、气态污染物控制、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管理系统、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与最终处置、噪声防治技术、振动防治技术、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等。
六、教材与参考材料
教材:《环境工程学》(第三版),蒋展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环境工程学》,高秋实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2.《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高廷耀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郝吉明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七、试卷结构
1.选择题(共20分)
2.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判断题(每空2分,共20分)
4.简答题(5小题,共25分)
5.论述题(共30分)
6.分析题(共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