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农业经济学(第二版)/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孔祥智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次印刷
第一章农业和农业经济学
一、本章要点
1.掌握农业的概念、特点;
2.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内容;
3.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含义;
4.掌握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了解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二、主要内容
(一)农业与食物体系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的多功能性
(1)农业的经济功能: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
(2)农业的社会功能:农业的稳定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可以满足城乡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从而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农村不完善的社会保障有补充功能;保障国家自立自强。
(3)农业的文化功能
(4)农业的生态功能
3.农业的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4.食物体系转型
5.粮食安全:农业的永恒任务
(二)农业经济及其结构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农业产业结构
(1)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整体性、多层次性、动态性
(2)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第一,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第二,种植来中饲料生产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第三,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第四,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保护;第五,林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特别支持和保护。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农业的垂直一体化:垂直一体化是指一个企业在同一产业链条内,将企业的活动范围向产前诸环节和产后诸环节延伸,囊括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部或主要生产过程。
第二章农业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本章要点
1.掌握农业经济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经济制度的演变历程;
3.了解家庭承包责任制建立的必然性和存在的长期性;
4.了解新时期农业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
二、主要内容
(一)制度与农业经济制度
1.制度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有关制度的理论
(2)制度经济学理论有关制度的主要理论观点
2.制度对农业经济学发展的作用
(二)1978年以前的农业经济制度
1.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土地改革的简要历史
(3)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
(4)土地改革的即期效果和深远历史意义
(5)土地改革的不彻底性
2.农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必然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进程
(3)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效果
3.人民公社
(1)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2)人民公社的调整与巩固发展
(3)人民公社的绩效评价
(三)农村改革及“双层经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逐步建立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1978-1983年)
2.稳定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1984-1993年)
3.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1993-2004年)
4.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久不变的基本框架下,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2005年至今)
5.对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评价
6.新制度的发展趋势
(1)“长久不变”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保障
(2)“两个转变”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基础
(3)进一步推动和规范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
(4)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核心
(四)“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趋向
1.形成“三权分置”制度政策的演进过程(2013年至今)
2.“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趋向
(1)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不动摇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则
(2)“长久不变”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保障
(3)“两个转变”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基础
(4)进一步推动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前提
(5)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核心
第三章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本章要点
1.农业自然资料的概念及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2.土地资源的特征与功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水资源的概念、特征、面临的挑战及开发利用;
4.农业与气候资源。
二、主要内容
(一)农业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特征:(1)共生性和整体性;(2)分布的地域性;(3)功能多样性。
2.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3.农业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4.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经营粗放,生产率低;资源数量减少,退化严重;农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质量降低。
(2)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原则: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综合利用的原则。
(二)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土地的概念
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的自然特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3.土地的功能
(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5)保值增值功能
(三)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水资源的概念
2.水资源的经济特征
3.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
(1)中国水资源状况
(2)中国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
4.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四)农业与气候
1.农业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2.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方式
3.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
4.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1)开发气候生产潜力,提高作物单产
(2)根据气候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实现减灾增产
(3)开发利用山区的立体气候
(4)利用气候相似原理引进优良品种
第四章农业劳动力与人力资源开发
一、本章要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理论,恰亚诺夫理论,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模型,乔根森模型;
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分类特征,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3.农村人力资源的概念,农村人力资源的特征,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
二、主要内容
(一)农业劳动力供给理论
1.古典理论
(1)恰亚诺夫理论
(2)刘易斯模型:第一,刘易斯模型的内涵;第二,对刘易斯模型的简评
(3)拉尼斯——费模型:对拉尼斯——费模型的简评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
1.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演进阶段
(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分类特征
2.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需求角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推动力在于非农就业的增长。一是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规模扩大有利于增加就业需求;二是劳动生率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提升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三是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差别。
(2)供给角度的影响因素: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个人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组织程度和规范化程度
(3)制度角度的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1)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农业劳动力回流“返乡创业”
(1)农民工返乡创业背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政策环境变化
(2)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典型形式:家庭农场;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农村人力资源的概念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情况
3.我国人力资源的特征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但是受教育程度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
(2)农业劳动力缺乏人力资本意识
(3)农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薄弱
(4)农业劳动力身体素质较差,用于健康方面的支出较少
(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