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放开二胎政策,但仍不足以立竿见影解决中国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计,至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共享与合作:养老产业的个性化体验》(下称“报告”)援引相关机构统计称,从2016年到2020年(即“十三五”期间),整个中国养老市场消费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幅度将达17%。
面对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供给能否匹配成为关键。3日,普华永道中国医疗行业咨询服务合伙人邢立萍在北京为中国养老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
“目前提供的养老服务概念主要侧重于用专业医疗技术治疗各种疾病,这使得大部分养老消费集中于医院这样相对昂贵的医疗机构。”邢立萍认为,上述养老服务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她认为,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模式,首要条件是充分了解老人真正需求和喜好,“要让老人感到快乐,把他们从医院接回家,提供量身定制、高效实用的养老方案,可以兼顾他们的身心健康”。
邢立萍强调,养老服务应以社区为导向,而不是医疗机构。近期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中国将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
养老行业人才是达成上述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但现今,人才供给仍不够理想。
“现在全科医生太少,而老人一旦生病都不是单一原因或单一症状,他们会比专科医生更适合在社区医院,*9时间为老人的病情做好统筹。”
报告中提到,居家医疗服务人员的缺乏在许多国家相当普遍。比如美国在2012-2022年间预计医疗康复人员需求数量极大:个人护理580800人,注册护士526800人,家庭健康护理424200人,护理助理312200人。邢立萍称,中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更加缺乏。
除了人才,中国老人对专业养老机构的需求亦不断增大。报告预测,中国养老院床位的需求量将从2015年的659万个增至2025年的1285万个。
邢立萍表示,中国养老机构应注意整合周边社区资源,营造家的感觉,给老年居民选择权,并提供专业、可定制的养老服务,以“供给侧的改革”满足中国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