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241.8亿元。
钱该花到哪里?该花多少?值不值得?有没有实效?出现浪费如何负责?
这一连串的问号,叩问着公共财政的本源之意。因为政府的钱袋子中,每一分钱都取之于民;政府的支出账上,每一分钱都寄托着千万民生所望。而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则是我省探寻实现公共财政本源最实际、最负责、最深刻的解答。
给不给钱 绩效说了算
“能不能得到拨款,能得到多少拨款,不是看我们‘要多少’,而取决于我们干什么、为什么干、干多少、怎么干、干出啥效果。”作为2014年的省直两家绩效预算管理试点单位之一,省环保厅规划财务处副处长解立虎亲历了改革前后的变化,对绩效预算有最直接的感受。
让绩效导向成为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实际上就是让绩效成为“切蛋糕”的标准。
如何让绩效导向具体化?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局副局长、预算绩效管理处处长李毅说,“搭建”部门职责-工作活动-预算项目“三个层级的绩效预算管理结构和建立科学的绩效目标指标体系,是基础中的基础”。
李毅以省环保厅为例解释:“首先,根据政府‘三定’方案和战略部署分类梳理确定部门职责,省环保厅梳理了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等五项部门职责;然后,围绕履行职责的工作举措,又归集了26项工作活动;最后,再明确支撑工作活动开展的具体支出事项。”打开《河北省环境保护厅2014年省级部门绩效预算》,李毅告诉记者,“比如污染防治这项职责下,有大气、水体和机动车污染防治等一系列工作活动,而活动之下是具体的项目支出。每一层级和每一项目,都明确了年度绩效目标、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
作为该本预算的参与者之一,解立虎颇有感慨:“这次改革出台的规则、程序、方法更科学,更有力,更成体系,我们的感受是,绩效的理念真正树立起来了。”
拿钱做事 绩效的尺子量到底
这样的制度安排,好处显而易见。
省财政厅副厅长赵文海表示,公共财政做事情首先要有扎实的依据,公共资源配置应是A思路、A方案而不是B思路、B方案,道理何在?如何经受公众的监督,如何经受历史的检验?我们必须有花钱的大依据、硬道理、真数据,还要有做事的大政策、全局观、好效果。
说白了,深化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就是要求先说部门有什么政府赋予的职责,再说每项职责下开展什么重大的工作活动,最后说完成工作活动需要安排什么项目、多少资金。偏离政府战略目标和部门绩效目标以及绩效指标不明确的项目不予安排资金,绩效偏低的少安排资金。这样改革的效果,一定是更能切实提升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绩效,保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落实,保障各项重点项目的实施达标。
作为一项系统的创新改革,绩效预算的改革一环扣一环。以建构绩效预算的管理结构和目标指标为起点,延展至项目全程跟踪管理,预算执行绩效监控和绩效预算监督评价,打造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绩效预算体系。
“在具体实施中,预算单位要定期向财政部门和公众‘晒’绩效,最终的绩效监督评价结果还要与预算安排挂钩,并作为后续完善政策、分配资金、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李毅认为,每个项目,从预算编制、资金拨付、监督评价、财务核算,整个全程都将可审核、可监控、可评价。“我们要把钱放到全省发展的大蓝图上,卡得严丝合缝,定下绩效的坐标,在这个大蓝图上实现动态跟踪,责任一目了然,效果明明白白。”
理念嬗变 先谋事做事再要钱
根据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对我省财税体制改革的部署,强调要“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示范试点”。
毋庸置疑,该项改革对于缓解我省收支矛盾、提升预算管理水平都有着强有力的现实意义。绩效预算管理改革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预算管理又是财政工作之“纲”,预算管理改革,不仅提升了财政治理的水平和视野,同时也推动着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解立虎告诉记者,实施绩效预算改革下,对于申请专项资金的部门来说,首先要想的不是找哪些领导做工作,要多少钱,而是要想清楚、讲明白项目对当地百姓、公共事业发展、对于党和政府的重大核心举措有什么贡献。他坦言,“一个具体项目到底能争取多少财政资金?是80万还是100万?不再是我们最重要的关注点,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个项目值不值得做,争取来资金后我们能不能用好干好。”
培养讲求绩效的理财、用财风气,就要树立讲求绩效的干事作风,这也是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应有之义。对此,赵文海认为,深化预算管理绩效,归根结底是公共财政的内在逻辑于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本质就是政府预算围绕政府行政目标来确定,部门预算围绕部门职责来编制,所有财政资金使用都要讲绩效。
根据工作安排,我省省级从今年编制2015年预算开始,所有部门全面实行绩效预算编制模式。而市县层面,今年选择2个设区市和2个财政直管县(市)开展深化改革试点;2015年在11个设区市本级和定州、辛集市全面实施;2016年所有市、县全面推开。绩效理念将成为支撑我省预算管理的生命线。(范宁 智荣卿 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