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考研”念头,都是在实习或者工作过一段时间后,越发强烈的。
曾对约等于“第二次高考”的考研生涯,充满了恐惧,因而匆匆投身于可以趁早实现经济独立的职场。却不曾料想过,工作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稳定感”,经常性的加班,和同事间难以打理好的复杂关系,反而激发了对“研究生”的向往。
因而,当别人已经足足准备了小半年,只等着用开学后的几个月冲刺时,还有不少人,仍然在“考研”和“工作”间摇摆不定。
可离考研只剩下100多天了,现在准备,还来得及么?
考研,与其说考的是专业知识,倒不如说考的是“心态”。
决定考研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到底为什么要考研?考研会给我带来什么?考研对我的家庭,会造成多大的负担?
考研期间,动不动情绪失控,开始质疑自己,无非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摆正心态,甚至都没有明白考研的目的何在?
看到身边的同学,留学的留学,实习的实习,前途一片光明,而自己,却只能在图书馆里“头悬梁锥刺股”,只为了一个,甚至不知道结果如何的未来,难免会产生慌乱。一想到,别人一年后就能赚钱养家,而自己,却还得当三年的“米虫”,给家里造成不少的负担。
不少人最终只会无可避免走进死胡同,半途而废,白白浪费了实习和留学的a1时期。
考研,除了考基础的专业知识,更多的,考的是心态、自制力以及耐力。在考研之前就问清楚自己这几个为什么,至少弄清楚,自己考研的目的到底何在,这会成为考研过程中,支持自己的*5动力。
准确给自己定位,选学校选专业量力而行。
真正意义上的考研“*9步”,莫过于选择学校和专业了。
对于较晚起步,和别人差了不少复习时间的“考研党”来说,一旦确定学校专业,就不要轻易去更换了。英语、政治考试,暂且不谈,专业课考试,大部分学校都是自主命题,一旦更换学校或是专业,占据考研成绩大部分比重的专业课,就需要从头来起,这将会在你本就少得可怜的备考时间上再次打个折扣。
因而,在考研的初期,择校选专业时,就需要极为谨慎。
一般而言,本校本专业,往往是“考研落后党”的a1选择。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可以去学院的师兄师姐以及导师那里混个脸熟,求得一些靠谱的复习资料。
当然,如果你将专业放在了学校的前面,那“考研”将是你在高考之后,改变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学校的选择上,如果想求“稳”,以和本校级别相当的为宜。
有限的时间里,合理规划是关键。
时间紧,任务重,那合理规划好剩下的每一天,则至关重要。在备考的初期,就给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且,将每一项都设置一个可以量化的检查标准。比如你希望在10月初完成*9轮复习,那每天需要背多少政治题、英文单词,专业书籍才能达标。
下一轮,则可以根据*9轮的复习情况,适当调整进度,有所侧重。并推断之后每一轮复习计划应该怎么安排。
一般,专业课是重中之重,多刷几遍真题,绝对有备无患。英文,词汇是基础,可以定期抽三个小时,完完整整做一份真题,找到考试的感觉。政治,可以先熟悉一下选择题,最后一两个月,用心冲刺大题目。
关于报班,就不少师兄师姐的经验来看,一般大学里报教师证、CPA这种专业性较强的班,非常有必要。而考研,所谓的报班,就是强化一下英语、政治、数学,如果时间上规划合理,其实没太大必要。可以几个人报一个班,资料共享,最后一起听一下押题课就可以了。
 
你的考研准备时间,到底有多少的“水分”?
备考三四个月后,名落孙山的不在少数,但最终考上理想院校的,也大有人在。
关键还在于,你是否充分利用好了这段有限的考研时间,你的备考时间,到底掺杂了多少的“水分”。
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一个人,连续考了两次研,但总共的复习时间,加起来不过“三个月”左右。每天睡到日上三杆,刷刷手机,半天就过去了,到了晚上,回想一下,自己这一天到底干了什么,似乎,背的知识,全都记不起来了,却依旧用“好歹自己在图书馆里”呆了一天的假象来麻痹自己。
最后,不过做了一大堆无用功罢了。
其实,考研是否能成功,关键不在于,你准备的时间有多长,而在于,你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是否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才是考研真正的意义所在。
▎本文作者Candy,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