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全国政协公布的一份高校债务风险调查报告就警示:中国高校已陷入“群体性”的债务危机之中,部分高校存在着严重的债务风险,如处理不当,极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转化为社会风险。高校债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不仅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有成果的巩固和下一步推进,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稳定。
  一、高校债务产生的背景及成因
  高校债务成因的自身解读,首先主要是缘于高校扩招政策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催生了巨额债务。高校规模的急速增大伴随着教育资源增长缓慢,生均教育资源急剧下降,把高校债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其次是高校贷款资金管理机制的弱化,内在约束不足,缺乏有效监督控制体系是造成中国高校大兴土木、圈地扩建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以及资金滥用的主要根源;最后是高校财务核算制度存在着缺陷。目前中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的财务核算管理模式,其所形成的事实负债不能完全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债务风险具有潜伏期和隐蔽性,特别是学校的基本建设支出常不纳入高校的财务报表之内,这使得银行贷款部门无法核算高校的真实财务状况,高校自身也无法对财务执行情况进行准确分析、核算,导致高校贷款的随意性。另外,高校管理者对高等教育需求存在非理性预期,过于乐观地推断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供求关系,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及贷款规模,从而使学校陷入过度债务的泥潭。高校债务风险生成的根源是中国高等教育筹资模式、高校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预算软约束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银校合作”热潮的兴起意味着中国高校与银行之间关系开始从浅层次的存储关系和校办企业贷款关系转向了更为深层次的信贷合作关系,无论是合作的业务范围、业务重点,还是贷款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变化,加之中国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才使得高校最终演变成一场迄今为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罕见的“债务危机”。
  二、高等学校债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构建
  随着高校“债务危机”浮出水面,如何防范和控制筹资给高校带来的风险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高校债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
  (一)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环境
  1.注重人的因素,以增强内控执行的自觉性,提高人员素质。要突出以人为本,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设。一是要严把用人关,对重要岗位的人员配备和管理人员的选拔,应全面考查其德、能、才、绩等综合素质,确保各岗位人员素质的要求;二是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三是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内控制度有效地执行
  2.坚持科学、民主的筹资决策程序。高校必须基于财力可能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在总体规划之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贷款项目和额度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经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高校债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责任风险,它主要是由管理层的决策失误造成的。
  3.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高校在进行项目建设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前期工作。学校的基本建设贷款是一种“消费性建设”,而非“生产性建设”,只能以未来长时期内分期收入来偿还。因此高校在进行投资前必须用“保本分析法”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贷款高校的校(院)长是高校贷款项目的总负责人,对全部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对确保按期偿还贷款本息负责。
  (二)高校债务的风险评估
  高校要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高校的负债筹资要考虑投资回收期,并科学、合理地安排债务结构与投资方向。首先,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合理预期利率,适时选用借款的种类,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同时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要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资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其次,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率,严格控制负债规模。高校进行投资建设贷款应根据市场需求、社会发展水平和学校的实际需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基础设施条件、经费划拨渠道、收费项目的标准和预算定额等因素综合通盘考虑,测定本单位风险承受能力,合理控制负债规模。如果过度举债,势必使高校陷入债务困境,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等日常活动的正常开展,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指导贷款高校加强贷款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高校可研究确定本校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随时掌握和了解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消除各种隐患,确保事业健康发展。最后,高校应建立风险预警分析系统,同时也有必要组织一些专门委员会,如法律咨询小组、筹资决策委员会,实现经验型评估向专家型评估转变。
  (三)高校债务风险的控制活动
  1.高校管理层辨认和分析风险后,应针对这种风险发出必要的指令。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包括授权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文件记录控制、资产与记录保护控制和内部稽核。其中,授权控制是对高校职能部门或教职员工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在当前执行授权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遵守“一支笔”签字,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严禁超越权限,弄虚作假,滥用职权,违章办事;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控制是对高校内部某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如授权与执行职务的分离;执行与复核职务的分离;执行与记录职务的分离等。在财务部门,还要加强职员的轮岗制度,尝试关键岗位、重点岗位带薪休假制度,重新梳理各个岗位的设置情况,以提高系统运作的效率。资产与记录保护控制是保证高校实物资产安全和完整采取的控制措施,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定期清查控制和使用情况控制。复核、稽核控制是对学校内部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就其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核对,保证账账、账证、账实相符,降低风险,避免差错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2.加强高校预算管理。预算控制与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校的预算是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学校的总体筹划与资本预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资本预算本质就是总体筹划在财务上的翻版,没有充分筹划的资本项目会给每一个学校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依据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高校编制预算需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既要考虑高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高校财力的可能,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在实际办理各项支出的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严格办理报销手续。要尽快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制度体系,使财务支出在预算编制、执行、检查、监督等活动中规范运行。对校级预算的编制和调整程序进行科学规划,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减少其随意性。
  (四)高校债务风险的信息和沟通
  内部控制是与管理过程融合在一起,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高校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学校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并应建立一个高效、开放、统一的信息沟通系统,通过校园网、座谈会和民意调查、职工代表大会等扩大知情权,调动师生员工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使所有高校工作人员都能从高级管理层获得清楚的信息,并取得在管理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明白各自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的作用,明白个人的行为如何与他人的工作相联系。会计内部控制的效果最终将反应在会计报表所体现的信息上,明细分类核算对任何一个单位内部控制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高校财务部门要充分利用核算型会计软件,提供内控所须的各项信息,使单位领导能够及时了解学校各类收入支出实现情况,会计部门能更好地管理各部门的经费指标,并可根据不同的用途分设各项费用进行核算,以满足各部门对不同经费的管理要求。
  (五)加强高校的内部监督控制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进行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质量。这种监督往往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实现的。首先,高校应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程序的有效性,监督各部门的内部控制是否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帮助各部门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要严格制定考核与奖惩制度,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其次,高校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职能。通过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从制度上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是高校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对其设计的合理性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价。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规定既要完备,又要注意制度设计的适当性、可操作性以及经济性与有效性,要根据学校的规模及业务特点,选择确定各项业务拟采取的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尽量避免复杂、不适用和浪费。最后,高校可以聘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聘请注册会计师对本校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综合评价,出具专项审计报告,也可以借助政府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及时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政府审计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对高校领导实施监督和约束。
  总之,随着高校筹资环境的日趋复杂化,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面、系统、综合的内部控制系统中,使高校对各种债务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和处理,并用最小的控制成本实现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达到最理想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