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是从技术的角度对会计实务处理提出的要求,我国2007年1月1日起在国内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则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或尚未规范的盲区,从而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意识的对盈余管理进行了抑制,公司的治理结构须主动调整完善。
  一、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规范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进行了有意识的反制,与旧会计准则及以往会计制度规定资产应建立减值准备相比,新会计准则降低了利用资产值准备主调节盈余的可能性;同时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基于我国国情,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及范围较为谨慎;此外新会计准则在有反制盈余管理措施中有意识的消除了以往会计准则中的盲区,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增强了企业损益信息的透明度。
  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如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和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等。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方面,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我国上市公司当前公司治理结构现状
  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股权结构复杂、债务约束机制、外部审计监督不严格,法律环境不健全等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极为复杂,当前我国存在两个相互分离的A股和B股证券市场,而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的股票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人为分割,非流通股在上市公司的股份比重中却占了“半壁江山”,由于其限制性其不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这就导致上市公司股票的低流通性。我国资本市发展时间短暂,企业债券市场并不发达,上市公司的主要债权人是银行。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银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及其他因素的牵制,贷款的发放不能独立。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改革时间较短,外部审计监督不够严格,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外部独立审计往往不能客观,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此外,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在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情况下,也使得会计准则体系面临严重挑战。
  三、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通过构建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着重解决二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而形成的,以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主要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入手,从主观能动到客观环境的改观。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环境可以从完善公司内部与外部两方面进行。首先要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在激励相容的报酬契约中,经营者的业绩衡量不仅应采用会计数据,同时还需采用股价和其他非财务数据衡量,减少会计数据的依赖,增强业绩指标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其次建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链接互动机制,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防止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保障财务报告质量的外部和内部机制,两个机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独立将难以保障财务报告质量。完善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并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要修订和完善现行的一些制度与办法,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大力整顿注册会计师市场,组建一批规模大、素质好、社会信誉高、执业质量一流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从外部环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企业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以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应以原则为基础,但以原则为基础的准则不再提供详细的规则,增加了职业判断的能力,特别是某些特殊的和前所未有的经济事项,完全倚重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技术性规则应是会计准则必不可少的补充,有利于把经常性的、重大的经济领域的具体问题限定在严格的范围下,帮助会计职业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理解。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制定逻辑应采取以概念框架为依从,会计目标为导向,原则为基础,规则作为必要补充的思路。
  适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不违背会计原则,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的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完善有利于公司稳定、均衡年度收益,增强公司经营的稳健性、减少国家宏观经济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