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天生不是盈余管理的动因,但会计准则天生会成为管理当局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会计准则主观上制约着盈余管理,但盈余管理客观上成为了反会计准则牵制的对手,两者在博弈中不断演进和发展。
  一、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与诱发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干预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可以说会计准则是一柄双刃剑,会计准则过宽,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泛滥,相关利益者因虚假会计信息而蒙受经济损失;会计准则过严,企业管理当局职业判断的自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管理效率。因此,会计准则对于盈余管理一方面有着限制和制约的作用,一方面又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合法操纵的空间。
  1.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
  会计准则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担负起制约盈余管理的使命。由于会计准则的技术性特点不仅限制了管理当局会计选择的自由度,提高了披露会计信息质量,还成为审计执业和证券监管的重要依据在制约盈余管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2.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诱发
  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动会影响到以利润为主的会计数据,而利润等会计数据又是制定各种契约最常用的依据,因此会计准则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的契约成本。受自身利益驱动,经理人员必然会对此作出反应,以消除准则带来的不利影响。
  同时,会计准则的局限性也诱发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产生的可能性来看,除了信息不对称以及投资者的功能锁定等原因外,会计准则的局限性也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机会。会计准则的局限性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准则理论基础的局限性
  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原则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原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计主体假设忽视了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交易的反映,如关联交易中的另一方这样使得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轻而易举地操纵利润成为可能。货币计量假设与确认原则一起,将不可计量的项目排除在会计报表之外,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日趋复杂,大量的经济业务无法在现有的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
  (2)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会计准则起草的具体程度可以从非常抽象到非常具体。针对一些公司的管理当局游戏会计准则,或者不恰当地运用判断的问题,一些人主张会计准则规则化;但是一方面,增加规则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实践已经证明具体规则再多,那些希望利用准则的人总能找到可钻的空子。
  (3)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局限性
  从本质上来说,准则制定者不可能像直接参与市场的专业人员那样对环境作出迅速的反应,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要在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经过一定的认可程序后,才能发布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总是存在时间滞后的问题,而且,这种滞后性是不断发生的。
  二、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1.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建设的推动作用
  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与制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密不可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几乎都有资本市场案例为其背景。从会计准则出台的顺序来看,现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的重点是规范企业盈余的确定,而对其他项目则涉及较少。这既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盈余质量的重视,也与防范企业盈余管理的紧迫性密切相关。随着这些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使企业财务报表特别是净利润指标确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2.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影响
  剩余选择权的存在,决定了会计准则必然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作为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表的依据,会计准则必须具有规范性。在我国,为了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加以规范,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等方面都尽可能的明确规范,减少盈余管理空间,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但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如果只强调准则的规范性而忽略灵活性,准则中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太少就会影响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降低会计准则的综合效用。所以,盈余管理现象的出现,让会计准则制定者发现了准则灵活性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会计准则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3.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质量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会计准则质量的外在表现。会计信息质量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上。国际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判别标准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可靠性的判别标准为:“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该反映的情况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兼顾相关性与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缩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