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信息质量的要求
  在建立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我国政府推行会计国际趋同的态度既积极,又不乏现实。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国际趋同与中国实际兼顾。既充分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的精神,采用同样的框架结构,同时新准则考虑到了我国经济目前的特点,保留了一些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其基本目标是: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与原会计准则相比,其变化主要是: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更注重公允价值;存货记账方法取消“后进先出法”;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改变;债务重组方法的改变;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合并报表理论的变化等八大方面。新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大胆引进了许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应用的新概念。
  新的会计准则将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我国会计体系,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
  新的会计准则引入的金融工具概念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致。新会计准则第22号规范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和计量,它包括所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从最简单的现金到复杂的嵌入衍生金融工具,范围也包括之前“投资准则”所涵盖的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某些长期股权投资。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体现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新要求。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二、可靠性与相关性是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主要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新会计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义为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
  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个重要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关键质量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其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信息真实反映了它意在反映的东西的质量,并被验证且不具偏向性。而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的。然而,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二者此消彼长,共同作用,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矛盾统一体。事实上,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一定质和量的会计信息,正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着统驭作用,属于准则的准则,它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条就对可靠性进行了诠释,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在具体准则中,很多地方也体现了对可靠性的要求。比如,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取消了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存货先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当期成本上升,减少当期利润;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将使当期成本下降,增加当期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正好相反。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从而可以避免在存货发出计价方面人为的调节因素,也避免了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的不足,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新会计准则在强调可靠性的同时,也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比如,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它突出了报告对决策的有用性,彰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新准则不再把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只将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新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多样化,更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将推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统一会计标准,克服政策与制度本身的不确定性,可以避免因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于不确定会计事项和行为的处理,应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事项的确认与计量严格按照相应会计处理标准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努力使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选择符合企业实际情况,降低会计务实中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和人为估计与现实情况的差异,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稳定会计信息质量。
  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要求企业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作出统一的严格要求,克服了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了会计信息披露格式与内容,明确了会计或有事项信息披露规范,拓展了企业会计报告和财务报表体系,增加了会计信息披露量和有效覆盖面。贯彻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对企业相关会计信息进行有效披露和分析,对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将起很大作用。当然,在推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政府还须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强化企业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机结合,鼓励企业对可能影响企业重要决策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以有效弥补企业会计表内信息单一披露的缺陷和不足。
  总之,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与发布,为我国企业建立了科学、统一的新会计标准,只有大力推动新会计标准的切实贯彻执行,才能在制度层面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制度建设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约束机制、监管措施的同步跟进,需要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和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等其他各个层面的积极推行、配合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