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政策
有许多因素影响企业的信用政策。在许多行业,信用条件和政策已经成为标准化的惯例,因此,某一家企业很难采取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信用条件。企业还必须考虑提供商业信用对现有贷款契约的影响。因为应收账款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流动比率,可能会导致违反贷款契约中有关流动比率的约定。
企业的信用条件、销售额和收账方式决定了其应收账款的水平。应收账的占用必须要有相应的资金来源,因此,企业对客户提供信用的能力与其自身的借款能力相关。不适当地管理应收账款可能会导致顾客延期付款进而导致流动性问题。然而,当应收账款被用于抵押贷款或作为债务担保工具出售时,应收账款也可以成为流动性的来源。
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
(一)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信用申请者获得企业提供信用所必须达到的最低信用水平,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执行的信用标准过于严格,可能会降低对符合可接受信用风险标准客户的赊销额》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不利于扩大企业销售量甚至会因此限制企业的销售机会;如果企业执行的信用标准过于宽松,可能会对不符合可接受信用风险标准的客户提供赊销,因此,会增加随后还款的风险并增加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与坏账成本。
1.信息来源
企业进行信用分析时,必须考虑信息的类型、数量和成本。信息既可以从企业内部收集,也可以从企业外部收集。无论信用信息从哪儿收集,都必须将成本与预期的收益进行对比。企业内部产生的最重要的信用信息来源是信用申请人执行信用申请(协议)的情况和企业自己保存的有关信用申请人还款历史的记录。
企业可以使用各种外部信息来源来帮助其确定申请人的信誉。申请人的财务报表是该种信息主要来源之一。无论是经过审计的还是没有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因为可以将这些财务报表及其相关比率与行业平均数进行对比,因此它们都提供了有关信用申请人的重要信息。获得申请人付款状况的第二个信息来源是一些商业参考资料或申请人过去获得赊销的供货商。另外,银行或其他贷款机构(如商业贷款机构或租赁公司)可以提供申请人财务状况和可使用信息额度方面的标准化信息,最后,一些地方性和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收集、评价和报告有关申请人信用状况的历史信息。这些信用报告包括诸如以下内容的信息:还款历史、财务信息、*6信用额度、可获得的最长信用期限和所有未了结的债务诉讼。
2.信用的定性分析
信用的定性分析是指对申请人“质”的方面的分析。常用的信用定性分析法是5C信用评价系统,即评估申请人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
3.信用的定量分析
进行商业信用的定量分析可以从考察信用申请人的财务报表开始。通常使用比率分析法评价顾客的财务状况。常用的指标有:流动性和营运资本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现金对负债总额比率)、债务管理和支付比率(利息保障倍数、长期债务对资本比率、带息债务对资产总额比率,以及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比率)和盈利能力指标(销售回报率、总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将这些指标和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他协会发布的行业标准进行比较可以洞察申请人的信用状况。
(二)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销货企业要求赊购客户支付货款的条件,由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两个要素组成。
1.信用期间
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期间,一般简称为信用期。
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人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可以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如果缩短信用期,情况与此相反。
2.折扣条件
折扣条件包括现金折扣和折扣期两个方面。如果企业给顾客提供现金折扣,那么顾客在折扣期付款少付的金额产生的“成本”将影响公司收益。当顾客利用了公司提供的折扣,而折扣又没有促使销售额增长时,公司的净收益则会下降。当然上述收入方面的损失可能会全部或部分地由应收账款持有成本的下降所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