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通货膨胀及其货币数量论解释
  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称为通货膨胀。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通货膨胀情

  况可以参见图4-15。

  通货膨张是指一般

  什么因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课题。

  进一步来说,什么因素决定货币价值?答案是供求关系。假定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决定真实货币需求量的因素之一是交易动机——名义货币 需求与物价正相关。由于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値存在反向关系,所以名义货币需求与货币价值存 在反向关系。因此,当物价上升时,人们仍需要利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如果实际交换物品和 劳务数量不变,或变动幅度小于物价上升幅度,人们对名义货币需求量会上升,参见图4_16 和图4-17。在图4-16中,Md代表货币需求_线,而紙代表货币供给曲线,两条_线的交点 代表供求均衡所决定的货币价值,它与物价水平成反比。、图4-17中,当货币供给由Msi增加 到时,货币的价值随之下降,而物价水平也随之上升。

  上述分析实质是从货币数量过多角度解释通货膨胀,理论表达就是货币数量论(quantitytheory of money )。根据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存在的货币供应量决定了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因 而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 永远而且到处是一种货币现象。”

  为了进一步理解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我们不妨介绍一下交易方程式。

  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用一'个定义式表达了货币与价格之间的联系。钱会被 花掉,并且钱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被多次换手,换手次数代表货币流通快慢。利用宏观数据可 以计算一国经济中流通的货币一年内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平均换手次数,称做货币流通速度 (velocity of circulation),表7K—年内一个国家货币存量被用于购头经济中的产出量的平均次数。 用M代表货币供应量,GDP表示名义产出量,则有交易方程式:

  V= GDP/M (4.8a)

  把名义GDP表示为真实产出数量(Q)与一般物价水平(P)的乘积,交易方程式改写为:

  V= PQ/M (4.8b)

  它表明一国货币流通速度等于真实产出数量与一般价格水平的乘积除以货币存量。假设只 存在一种商品——窝头的原始经济,总的货币供给为100元,窝头产量为1 000斤,每斤窝头 平均价格0.5元,那么利用可见交易方程式,货币流通速度为(1 000x0.5) / 100 = 5,即一年 中每一元钱在交易中被换手5次。

  货币数量论的又一表达是:

  P = VM/Q (4.8c)

  采取这一表达,原因在于古典经济学家通常相信,货币流通速度大体是稳定的。另外他们 还认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经济增长步幅也是稳定的。因而货币供应量变化会表现为价格水 平变动。现代货币学派(modem.monetarism)改造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这一传统,其核心观 点是:货币供应量增长在短期内决定产出水平,在长期内决定物价水平。

  从货币数量角度解释价格变动的一个前提是,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大体稳定。这一假定是否 符合实际?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经验研究,发现各国不同时期货币流通速度有的确实比较 稳定,有的虽然存在长期下降趋势,但是短期内波动不大。给定流通速度大体不变或趋势比较 平稳的条件,货币学派强调的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关系,在长期确实具有成比例对应关系。

  经济货币化是指,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的经济活动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比 例。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早已经完成了货币化进程,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或计划经济的货 币化程度较低。

  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经历体制转型。自给经济转变为交换经济,计划协 调的经济逐步融入市场经济,意味着经济运行需要更多货币媒介手段。货币增长既要满足真实 产出和价格上升对媒介手段的需要,另外还要满足经济货币化进程对货币额外增加的需要。仅 看名义GDP增幅与货币增幅关系,就会发现二者出现越来越大差距,形成货币流通下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