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某税务检查组到生产纸制品的A公司例行检查,同时检查人民来信举报其虚假购进原材料抵扣增值税进项税的问题。检查员通过查前分析认为,如果A公司存在虚假购进,无非是虚增数量或虚增原材料金额两种途径:如果是虚增数量,则会造成有账无物或账多物少,如果是虚增金额则会造成原材料的价格偏高。针对这两种途径,检查组计划并先后实施了三大检查程序。首先重点检查增值税进项税额项目的购进和申报抵扣,检查了几种主要原材料纸张购进的日常核算、货款支付及进项税的申报抵扣,并未发现异常。就是一些低值易耗品和办公用品等小额进项税额的核算和抵扣也都比较规范,而且,被检查年度A公司的增值税税负也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几个方面的检查并未发现虚假购进原材料的迹象。按照检查计划,检查人员实施了第二道检查程序,对A公司的几种主要原材料进行了实地盘点,但让检查人员失望的是,盘点的结果是帐实相符,不存在账多物少或有账无物的情况。检查人员不得不实施了最后一道检查程序,对原材料的购进价格进行检查,检查人员通过互联网查询,很快掌握了A公司所耗用的几种主要规格的纸品各期的市场价格,再比较A公司实际耗用相关规格纸品的同期购进价格,仍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面对本应行之有效的三大检查程序未能奏效,是举报内容有误?是检查程序失灵?还是另有隐情?检查人员陷入了沉思。
检查员老顾素有钉子精神,他盯着最后检查的一种纸品的三级明细账页思考起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揭示虚假购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慢慢地,老顾发现眼前原材料三级明细账页上按照逐月滚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并登载的平均价格比刚刚核对的每月实际购进价格偏高,这让老顾感到了异常,他立马仔细研究起每月滚动计算的加权平均单价,不仅发现每月的加权平均单价均高于当年度各月的实际购进价格,而且还让老顾感到奇怪的是,每月的加权平均单价呈逐月降低并逐步趋近于当年度的实际购进价格。经验丰富的老顾立马判断很可能是上一年度的购进价格偏高,为了证实该情况,老顾又上网查找了上一年度该规格纸品的市场价格,结果发现上一年度该纸品的市场价格与本年度基本相当,但由于被检查年度年初滚存的该纸品的价格比市场价格偏高约18%左右,于是,老顾顺势打开上一年度相关纸品原材料的三级明细帐页,果然发现A公司在上一年度年末四个月购进该纸品的价格均比正常购进价格高出了约20%,而查阅相关货款后,发现均已正常支付。但职业敏感让老顾基本认定已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在整理并获取了必要的证据后,老顾请A公司的财务科长回答为什么这四个月的购进价格均高出正常价格的20%,财务科长支支吾吾半响答不上话,而且在老顾咄咄逼人的目光前显得异常紧张,僵持了一会儿后,财务科长终于原原本本承认了问题。
原来,A公司深知长期搞虚假购进容易暴露问题,为了既能够偷税又不被发现,A公司决定搞短平快的偷税战术,偷几笔后就“潜伏”不干,等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后再继续搞新一轮的短平快战术,然后再继续“潜伏”,而且A公司也深知虚增数量一经盘点就容易暴露,于是采取了虚增金额的方法,与供货方约定虚增20%的购进价格,多付的货款由对方收取10%的税费后(增值税税率为17%)全额以现金的形式返还给A公司。于是出现了仅在上一年度下半年的四个月存在的虚假购进问题,而且采取的仅是虚增购进价格的方法,这样就造成了被检查年度年初上年结转的主要原材料的购进价格高于正常价格的情况。实际上,检查组采取的前两大检查程序对于A公司的这种偷税行为并不适用,而第三个检查程序本应适用,但由于检查人员未能搞准检查的所属时间而未能在*9时间发现问题,从而使得三大程序均未能奏效。
但最终A公司还是因原材料价格问题露出了马脚,未能逃过检查员老顾的火眼金睛,*9次“潜伏”还未伏稳就被发现,不得不接受了补税加罚款的处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分析
上述三大检查程序对于检查常规情况下的虚假购进本应行之有效,但由于A公司虚假购进的时间并不在被检查年度,而且没有采取常见的虚增数量的方法,从而使得检查人员在全面认真实施了三大检查程序后仍未能发现问题。尽管A公司精心策划了“潜伏”计划,搞短平快的偷税战术,而且准备待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后再继续搞新一轮的短平快战术,但是狐狸总会露尾巴,A公司没有想到因价格虚高的问题在被检查年度未能完全消化而露出了尾巴,*9浪还未能平息,“潜伏”计划就完全败露。
该案例给检查人员一大启发,即再好再完善的检查程序都有一个适用时间问题,而适用时间往往又是我们许多检查人员容易忽视的。很显然,上述案例中,如果直接在上一年度实施第三大检查程序,则很快就能发现问题。所以,检查人员必须注意的是,对于人民来信举报问题的所属时间,一定要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然后再考虑对相关时间段实施相应的检查程序。如果常规检查程序不能奏效,检查人员不仅要考虑相关检查程序是否都已履行,检查方法是否适用于被检查对象,而且还应该考虑检查方法和程序是否适用于被检查时间。S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