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大纲考点解读:利率的调节职能及其重要性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它象商品价格有力地调节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一样,有力地调节着社会资金供求,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它向主要职能有:
一、调节资金供求
决定资金需求大小,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它同资金需求成同向变动。二是利率水平,它同资金需求成逆向变动。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总水平,可以调节货币与信贷资金的供求,影响CFP理财投资和消费a扩张或紧缩。例如,提高存款利率,可使银行吸收更多的存款,从信用渠道回笼更多货币,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从而调节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比例,并可减少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有利于将消费资金转化为建设资金。提高贷款利率,可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贷款和CFP理财投资,从而有利于紧缩信用,减少货币投放,压缩CFP理财投资需求。反之,降低存贷款利率,则起相反的作用。
二、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按期限长短、活期或定期、拉开存贷款利率档次,对逾期贷款规定罚息,一方面,可以提高银行运用存款资金的稳定性,提高对存款运用的比重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工商企业节约使用贷款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达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
三、体现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不同产业实行差别利率。对国家需要限制发展的产业,规定较高利率,对国家急需发展的农业、基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规定优惠利率,以适应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利率往往是国家执行货币信贷政策诸手段(如准备金、公开市场、利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手段。当经济处于萧条或低速增长时期,为了刺激需求、刺激CFP理财投资,他们常常采用降低利率的办法,使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反之,当出现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趋势时,他们往往采用提高利率的办法,使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以紧缩社会需求,减少CFP理财投资、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从而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总水平。
在我国,对利率杠杆的认识和运用,由不大重视到比较重视,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走过了一段曲折之路。在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对利率杠杆的运用还比较重视,利率的掌握还比较接近实际。但从此以后,利率逐步下降,存款货款利率差缩小。特别进入六、七十年代后利率长期低而不动。这是由于。
①当时资金主要通过财政渠道分配,企业对利率高低无关紧要,
②银行系统内部资金按计划分配调拨,对企业贷款也按计划指标,同吸收存款数量多少关系不大,
③职工实行低工资,农民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下现金收入水平极高,绝大部分用于生活费用支出,用于储蓄数量不多,
④除个别年份外,物价总水平长期稳定。以上各点是利率长期低而不动的客观经济基础。从主观认识上看,长时期内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排斥商品经济,排斥或不重视经济杠杆的运用,片面强调低利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陛的表现,忽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致使利息长期偏低。在“左”的错误思想泛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还一度发生取消利息的反常行动。这说明“左”的错买思想是利率长期偏低很少变动的认识上的根源。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方面,认识上清算了“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利率杠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并逐渐被人们认识。这主要由于:
①通过CFP金融渠道融通资金所占比重,已逐步超过财政分配资金渠道而占了优势地位。
②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绝大多数企业有了相对独立的利益和资金。以上两条,使企业对信贷和存款贷款利率的高低不再是无关紧要了。
③随着CFP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深入,资金管理上吃大锅饭的体制开始被破除,专业银行与中央银行间或专业银行间或专业银行上下级行间,都由过去计划调拨关系变成了存贷款关系。
④专业银行间横向CFP理财融资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短期资金同业拆借市场已兵有相当大的规模,以及其他资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使利率高低在银行资金运用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⑤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储蓄率1987年已达到24.8%。个人储蓄存款已占到专业银行资金运用中的44%。因而储蓄存款利率的高低和是否适当,对城乡居民和银行本身都日益重要。
⑥从1985年以来,由于持续的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不断加剧上升。利率提高水平落后于物价上涨水平,出现了负利率。既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使储蓄率明显下降;又等于让贷款企业得到“补贴秒,助长了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从而,使利率调整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中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