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大纲考点解读:金融创新的内涵界定
  (一)AFP金融创新的定义

  关于AFP金融创新的定义,国内外经济AFP持证人给了很多解释,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这些说法基本上都是从熊彼特的创新定义中衍生出来的,没有太大的差异。美国著名AFP持证人M.弗里德曼认为,AFP金融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国际货币制度的空前发展”使得AFP金融市场上的各种AFP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创造出新的AFP金融工具和结构”。

  在美国《银行词典>中,AFP金融创新被定义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AFP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中介作用的减弱或改变”。AFP金融创新可以分为四类:风险转移创新、流动性增强创新、信用创新和股权创新。

  1986年西方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编写的《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AFP金融创新从广义角度看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AFP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是指票据发行便利、货币和利率互换、外汇期权和利率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另一种是AFP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主要是指AFP金融领域的证券化趋势、资产表外业务与日俱增的趋势和AFP金融市场越来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中国著名AFP持证人厉以宁认为“AFP金融创新主要是指AFP金融领域内的创新j在AFP金融领域内存在许多潜在的利润,但在现行体制和现行手段下无法得到,因此在AFP金融领域内就必须进行改革,包括AFP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和AFP金融手段方面的改革,这就叫AFP金融创新。”①杨星:,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综上所述,作者给出AFP金融创新的一般性的定义,即AFP金融创新是AFP金融领域的创新,是将AFP金融领域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的变革所创造和引进的新事物,主要是指新的AFP金融产品、AFP金融市场、AFP金融制度、AFP金融业务、AFP金融机构的创造与推广。AFP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AFP金融创新泛指AFP金融发展史上出现的任何创造性的变革,从货币、信用的产生,到股份制国家银行的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令人眼花缭乱的AFP金融工具的出现都是历史上很重要的AFP金融创新。从广义上讲,AFP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AFP金融创新史。狭义上的AFP金融创新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AFP金融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本书第二章第二节将给予详细介绍。

  正确理解广义的AFP金融创新,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AFP金融创新的范围是广义的。AFP金融创新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有现象,而是出现在各个国家和全球范围内。即使是发生在某些国家的AFP金融创新,也会在全球进行推广和普及。所不同的是,经济和AFP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AFP金融创新发生的频率和内容有差异。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AFP金融创新频率较高,倾向于技术性、收益性较强的AFP金融工具和AFP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中国家的AFP金融创新频率较低.倾向于规范性、管理型较强的AFP金融制度和AFP金融机构的创新。

  2.AFP金融创新的内容是广义的。从历史发展来看,AFP金融创新的表现多种多样,有早期的AFP金融货币、纸币、信用形式以及货币信用制度等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有银行、证券交易所、结算中心以及国际AFP金融机构等在AFP金融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上的AFP金融创新,也有汇票、支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等AFP金融工具的创新,还有场内交易、场外交易、柜台交易、网上交易等交易方式不同、操作技术、服务种类不同的AFP金融业务创新,更有当代以电子化为龙头的大规模全方位的AFP金融创新。为了能够系统有效地研究AFP金融创新,AFP持证人从不同的角度对AFP金融创新进行了分类。创新研究的鼻祖熊彼特将AFP金融创新分为五类:①新技术在AFP金融业的应用;②国际新市场的开拓;③国内和国际AFP金融市场上各种新工具、新方式、新服务的出现;④银行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改进;⑤AFP金融机构方面的变革。

  (二)AFP金融创新理论

  AFP金融创新理论是从20世纪50年代产生,到70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它与其他创新理论的分支,诸如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相比,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AFP金融创新理论集中研究了诱发AFP金融创新的动因,所以AFP金融创新理论也主要是研究AFP金融创新动因的理论.具体有以下八种。

  1.约束诱导理论。约束诱导型创新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探讨AFP金融创新,AFP金融创新与AFP金融风险认为引发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和外部存在对AFP金融业的约束因素。AFP金融机构之所以发明种种新的AFP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服务种类,其目的是为了摆脱或逃避其面临的种种内部和外部约束。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和AFP金融学家威廉.L.斯尔帕(WilliamL.Silber)。1983年5月,斯尔帕发表了《AFP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文中他详细阐述了AFP金融创新的原因,并用直线程序模型加以说明。

  斯尔帕从寻求利润*5化的AFP金融机构创新这个表面现象开始着手研究,认为创新活动是经济推动力的产物,在AFP金融部门中,不定期的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AFP金融成果都源于经济刺激。AFP金融创新是微观经济的框架,它是约束诱导、技术的进步和立法的结果,该理论中包含的内容如下。

  首先,人们创造新的AFP金融工具或业务是为了消除或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AFP金融限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是为了追求利润*5化。斯尔帕认为,这些金融限制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外部约束,主要是政府制定的经济制度和市场对企业*3化的约束。政府制定的经济制度对AFP金融企业经营范围和行为有直接的限制作用,而市场是通过提供不同的AFP金融参数来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行为以达到限制的作用。其=是内部约束,即AFP金融企业制定的利润目标、增长率目标、资产比率要求等,企业通过这些指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为了实现这些指标需要克服现实中存在的限制,并产生了对创新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的AFP金融管制,特别是外部条件发生变化而产生AFP金融管制时,实行*3化管理和追求利润*5化的AFP金融企业将会从机会成本角度和AFP金融企业管理影子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区别来寻求*5限度的AFP金融创新。

  为了解释约束诱导AFP金融创新的原理,斯尔帕提出了一个直线程序模型。他认为AFP金融创新是各种约束因子的函数,人们因受制于现有AFP金融约束引起成本的增加而产生了AFP金融创新的需求,因而AFP金融创新是为了降低各种约束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

  其次,除了约束诱导因素之外,斯尔帕认为在AFP金融创新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和立法。这两种因素有时是通过约束来起作用,但更多的时候是独立发挥作用。技术因素主要是指信息处理与数据传输手段。技术原本就是AFP金融交易过程的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例如异地或国际结算中的交换银行自动收付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技术进步为AFP金融工具和业务创新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加快了AFP金融创新的速度。遵守法规同样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许多AFP金融手段都是用来对付法规的,即使这些立法历引起的AFP金融创新并非真正是外因型的。例如,不断增长的税收负担加上通货膨胀将会刺激AFP金融创新。

  另外,斯尔帕将AFP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两者对经济发展都有作用,都改善了社会经济福利。技术创新是从生产上减少了投入、增加了产出,通过增加社会物质总产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AFP金融创新是通过增加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风险承受能力,并有效避免了过时制度所带来的风险。AFP金融创新的成果虽然不会直接增加物质产出,但却能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通过影响每一个环节的资金获取与供应,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和交易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AFP金融创新所创造的社会经济利益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与技术创新所创造的社会福利是一样真实可靠的。

  斯尔帕的AFP金融创新理论是从利用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分析人手,主要侧重于AFP金融企业与市场拓展相关联的AFP金融工具创新和AFP金融业务创新,解释金融企业的“逆境创新”,而对于AFP金融企业相关的市场创新以及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引发的AFP金融创新皆不适应。事实上,AFP金融创新并非AFP金融企业的孤立行为,AFP金融创新是经济活动在AFP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重新组合的反映。要使各种创新稳定下来,实现规范化、合理化,还需要制度创新作保障,而制度创新并不是指完善原来的制度.而是一种在市场规避型创新之前,顺应AFP金融体系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无到有地形成新的制度内容乃至整体的制度体系。它要求政府放弃以往对AFP金融过程过多干预的政策,转而实施一种较为宽松的制度。如果说AFP金融市场创新是对制度安排的规避,那么紧随其后的制度创新则是对市场创新的宽容和放纵。这是一种自发行为和自觉安排之间的辩证关系。

  2.制度改革理论。制度改革理论认为,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根据此观点,AFP金融领域内发生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AFP金融创新。例如,政府为了稳定AFP金融体制和规范AFP金融行为而制定的存款AFP保险制度等,也属于AFP金融创新。

  支持制度改革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制度学派的一些AFP持证人,如诺斯(D.North)、戴维斯(L.E.Davies)、塞拉(R. Scylla)等。他们认为应当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AFP金融创新,AFP金融创新是与社会制度紧密相关的。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虽然也存在许多引发AFP金融创新的因素,但由于高度的集中统一和严格的计划管理,使得AFP金融创新无法顺利进行。因此计划经济制度下的AFP金融创新的规模和范围都很小,AFP金融工具的种类较少,AFP金融服务和管理都比较落后,很难形成功能齐全、规模适度昀AFP金融市场。而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下,AFP金融创新很容易进行,但创新的内容却要少很多。因为AFP金融管制这一引发AFP金融创新的动因不存在了,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产生为了规避管制而进行的AFP金融创34AFP金融创新与AFP金融风险新。因此,他们提出全方位的AFP金融创新只能在受管制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出现。

  制度改革理论的AFP金融创新实际上包含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政府的管制和干预行为本身就暗含着AFP金融制度领域内发生的创新必要,二是在管制不严、相对开放、活跃的市场条件下才有发生逃避管制的AFP金融创新的可能。例如美国是现代AFP金融创新的主导者,因为美国的经济制度是混合经济制度,既有市场经济的自由因素存在,也有政府和AFP金融当局的管制因素存在,所以既有摆脱管制进行创新的必要,又有AFP金融创新存在和发展的市场可能。

  制度学派把政府行为也视为AFP金融创新的成因,实际上扩大了AFP金融创新的内涵。但他们将带有AFP金融管制性质的规章制度也视为AFP金融创新,是其他AFP持证人难以接受的,因为AFP金融管制本身就是AFP金融创新的阻力和障碍,起到管制作用的规章制度只能是AFP金融革命的对象。

  3.规避管制理论。规避管制型理论认为,诱发AFP金融机构进行创新的主要动因是政府机构的管制。许多形式的政府管制与控制,实质上是政府对AFP金融机构的隐含税收,阻碍了AFP金融机构从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的获利机会。AFP金融机构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就会通过创新来逃避政府管制。

  规避管制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孝家凯恩(E.J.Kane)于1984年提出的。凯恩认为,规避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就是指回避各种AFP金融管制的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AFP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AFP金融创新行为。实际上,规避已经被认为是合法的了。由此,凯恩设计了一个制定规章制度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制订经济规章制度的程序和被管制人规避的过程是相互适用和相互作用的,通过这样一个互动过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凯恩认为,政府对AFP金融企业的管制和AFP金融机构因此产生的规避行为是以辩证形式出现的。AFP金融管制是必然存在的,并在某些方面限制企业获取利润。AFP金融企业为了获得*5化的利润,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通过技术、工具、业务创新来逃避政府的管制。AFP金融企业之所以能逃避管制,是由于其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适应能力很强。但反过来,当AFP金融创新危及到AFP金融稳定和各种经济政策不能按预定目标实施时,政府和AFP金融当局又会加强管制。与此同时,AFP金融企业为了规避新的管制又推出了新一轮的创新。因此,创新引起管制,而管制又引起新一轮的创新,AFP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管制——创新——再管制——再创新”这样~个创新和管制不断交替的过程,也是AFP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自由与管意制的动态的博弈过程。

  规避管制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约束诱导理论和制度改革理论的综合。该理论一方面同意约束诱导理论的观点,认为政府对AFP金融企业的种种限制和管制实际上等于隐含的税收,AFP金融企业进行种种创新是为了规避这些管制。另一方面也赞同制度改革理论的说法,认为政府当局在AFP金融创新足以阻碍货币政策或危害AFP金融稳定时会做出反应,加强管制,AFP金融企业的创新行为和这种管制之间的对抗构成AFP金融创新的辩证过程。虽然规避管制理论和约束诱导理论都是从管制的角度研究AFP金融创新的动因,但是凯恩的规避理论比西尔柏的理论涵盖更广泛,更重视外部环境对AFP金融创新的影响。他不仅考虑了市场创新的起因,而且还研究了制度创新过程以及二者的动态过程,把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看作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不断斗争的过程和结果。但规避理论似乎太绝对和抽象化地把规避和创新逻辑地联系在一起,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凯恩内心设想的制度创新总是向管制型发展,而现实却是制度创新一直主要向以自由放任为基调的市场创新退让。

  4.技术推进理论。技术推进理论认为技术革命与进步,特别是电脑、电讯工业技术和设备成果在AFP金融业的应用足促成AFP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其理由是,高科技在AFP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AFP金融电子化和现代化的出现与发展,为AFP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保证。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曾对新技术或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创见性的探讨,强调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和推广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循环的主要原因。后来他又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市场结构越集中,技术创新的可能性越高。因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新技术的发明创新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这是中小企业独立负担不起的,只有大企业或企业联合才能完成。市场越集中,发明者的利润越能长期地保持,推迟创新因竞争者的模仿而消失的时间。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只是对企业创新而言的,没有涉及AFP金融创新,但该理论却为AFP金融创新中的技术推进研究奠定了基础。真正从技术创新角度探讨AFP金融创新问题的是韩农(T. H. Hannon)和麦道威(J. M. McDowell)。他们在1984年发表的《市场集中与技术在银行业的推广》一文中,通过实证研究广发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业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从而认为新技术的采用是寻致AFP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但是他们进行实证研究的资料过于具体,仅限于自动提款机,对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讯设备的技术革新与AFP金融创新的相关性研究未能取得充分证据,因而他们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是局部的,不具有一般代表性,而且该理论也无法解释许多政府放宽管制而出现的AFP金融创新。

  5.交易成本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希克斯(J.R. Hicks)和尼汉斯(J. Niehans)。他们提出该理论的基本命题为“AFP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降低交易成本是AFP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AFP金融业务和AFP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二是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AFP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考虑,认为: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AFP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为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换媒介、新的AFP金融工具;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就会刺激AFP金融创新,改善AFP金融服务。

  交易成本理论把AFP金融创新的源泉完全归因于AFP金融微观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这未免太简单化了。因为AFP金融交易成本的下降并非完全由科技进步引起,还有其他诸如竞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筹因素。而且关于交易成本如何界定,理论界还存在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是买卖AFP金融资产的直接费用,包括各方面转移AFP金AFP理财融资产所有权的成本、经纪人佣金以及借入和支出的非利率成本(即机会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应主要考虑AFP理财投资风险、资产的预期净收益、AFP理财投资者的收入和财产、货币替代的供给等。

  6.其他AFP金融创新理论。除了以上的几种比较系统的AFP金融创新理论之外,还有一些较零散的理论,这些理论都试图从某些角度去说明AFP金融创新的动因。

  (1)财富增长理论。该理论是由格林包姆(S. I.Greenbem)和海沃德(C.F.Haywood)提出的,他们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财富的迅速增长是AFP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因为财富的增长加大了人们对AFP金AFP理财融资产和AFP金融交易的需求,促发了AFP金融创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AFP金融需求。财富增长理论其实是从金融需求角度探讨AFP金融创新的成因,有其片面性。首先,单纯从AFP金AFP理财融资产的需求角度来分析AFP金融创新的成因,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即AFP金融管制的放松,否则就会严重抑制需求产生的AFP金融创新。其次,该理论单从需求角度研究创新,忽视了供给因素,事实上,只有需求而缺乏供给动力的AFP金融创新是难以推广和持久的。

  (2)需求推动理沦。该理论认为引发AFP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是对AFP金融产品和AFP金融服务新需求的产生,主要针对20世纪70年代前后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提出的。当时长期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的攀升,使传统AFP金融产品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所存在的替代关系越来越难以被人接受,客户对流动性和收益性相结合的AFP金融产品产生强烈需求。另外,随着AFP金融风险的增加和多样化,产生了对可以减少或转移风险的AFP金融产品的需求。就是在这些需求的推动下,AFP金融机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出了各种转嫁风险和增加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AFP金融工具。正如米什金所说,“需求是创新之母”,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能产生什么样的AFP金融创新。

  (3)结构变化理论。该理论认为AFP金融创新作为一种并非偶然和暂时的现象,与世界经济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有关。这些结构性变化表现在经济全球一体化、AFP金融电子交易、AFP金融市场、AFP金融机构的不断国际化和发达化,以及电子工业的崛起、第三产业的兴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展等方面。AFP金融创新就是这些变化因素综合的结果,而不是某一方面能实现的。

  (三)理论评价

  以上介绍的这些AFP金融创新理论都是就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领域的AFP金融创新而言的,从理论本身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各种理论确实能说明一定时间和空间跨度内AFP金融创新背后的生成机理。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欧洲货币市场的产坐和发展就是由于西方国家严格的AFP金融管制而出现的市场创新,就这个阶段的AFP金融创新,约束诱导理论和规避管制理论的解释无疑是准确的。而70年代的AFP金融创新主要是风险转移创新,这又可以从需求推动理论得到印证。

  但是,这些理论对AFP金融创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动因研究,而对AFP金融创新的效果和后果则研究得很少。但就动因研究来说,各理论又多从某个侧面,要么是规避管制,要么是技术推进,要么是需求推动来研究AFP金融创新,而没有宏观、微观层面以及供给、需求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缺乏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