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税收政策研究来源:中国税务学会作者: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   ——基于福建圣农集团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认识  福建省光泽县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以很大的篇幅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总体而全面的规划和描述,其中强调把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循环农业作为提高农业综合能力的最重要手段。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曾经对我国工业经济尤其是重工业经济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使我国的工业格局得到优化,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人口比重高、政治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相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产业格局很不协调,相对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程度更可谓极其落后,“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出诸如农民收入低、农村公共事业严重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很多问题。市场化进程中的今天,我国强调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改革农村税收制度等政策措施来支持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但是,我们认为,对发展农业的支持是必要的,而农业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自身的发展,不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革新农业体制,我国的农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和强省,从它的发展经验看,走的是一条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把山东的农业带到了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农业生产效率极大提高、规模效益显著、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的历史舞台。福建圣农集团(以下简称圣农)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发展过程中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畜牧业发展的模范和尖兵。  一、福建圣农集团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进程及产业化效应  (一)集团概况  圣农集团从1983年创办始,由2万元资产起家,是当时光泽县50多个小养鸡场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努力,今天的圣农,作为以肉鸡饲养加工为主业,形成以饲料生产、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饲养、宰杀加工、熟食生产的产加销研一条龙、农工贸科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中国南方*5的白羽肉鸡联合企业。2005年底总资产10亿元,员工4000人,2005年圣农完成总产值14亿元,占当地工农业总产值53%,2006年初已形成4000万羽肉鸡饲养加工整体规模,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县境内共建成60多座现代化饲养、加工场(厂)和基地,总占地面积约6000亩,企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年宰3000万羽肉鸡饲养加工产业链及副业链集群,在规模、科技创新等方面步入全国同行先进水平。成为肯德基公司五大核心鸡肉供应商之一;同时也是麦当劳、德克氏的主要鸡肉供应商,尤其2005年还通过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的检查,获得对美注册资格。  (二)产业化创新发展道路及效应  圣农的成功做大,主要经验在于以工业的方式做农业,紧密依靠国家产业政策,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断创新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集中表现为“四化”进程。  1、工业化发展农业及效应  长期以来,圣农在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巨大资金投入,建成了国内*5的现代化肉鸡饲养加工基地,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实现了肉鸡饲养加工的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目前圣农肉鸡饲养,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人均1000只发展到如今的15000只,实现了自动喂料、自动控温、自动饮水现代化饲养生产。在宰杀方面,由日宰杀1万羽到如今的12万羽,实现肉鸡产品加工的工业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2、饲养加工标准化及效应  通过工业化发展,圣农肉鸡加工产品实行全体系标准化生产,并通过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卫生安全体系认证。已建成国内规模*5的标准化饲养场集群,拥有现代化、标准化鸡舍400多栋,每栋鸡舍可饲养2-3万羽标准化肉鸡,年可出栏标准化肉鸡4000万羽(2006年底可达6000万羽)。在肉鸡加工方面与国际规范化接轨,分割冻鸡按身体部位,对产品的个头、颜色度、大小、皮薄厚度都有量化指标,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在冻鸡加工过程执行HACCP国际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在公司整体产业链全过程推行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的卫生安全标准。标准化是圣农成为中国鸡肉食品四大产销基地之一的重要因素。而传统的庭院式饲养方式,饲养规模小、鸡只大小不一,无法形成标准化加工,由于产品无统一标准,市场开发及发展势必受到较大制约。  3、产业模式系统化及效应  圣农产业链已形成以饲料生产、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饲养、宰杀加工、熟食生产的产加销研一条龙系统化模式。体系的现代化、规模化,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又有利于产业实现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而我国大多数畜禽业尤其是传统的畜禽企业生产体系多数将饲养与加工分离、种禽与肉禽分离,即企业发展宰杀加工及种禽,农户发展肉禽养殖,由龙头企业收购加工,这种模式即为“公司+农户”,主要痹病在于肉禽饲养环节监管难度大、标准难以统一。  (1)饲料环节。建成合计年产26万吨饲料厂2座,以玉米、豆粕为主原料,可生产种鸡、苗鸡、肉鸡、猪等四大系列近20个品种饲料,实现了饲料生产的自给自足。引进自动化饲料生产线二条,通过电脑管理系统,可对饲料原料进行计量及成份自动控制,跟踪生产全过程。饲料生产采用科学配方,饲养的肉鸡内在品质好、肉质精细。  (2)饲养环节:饲料—→种鸡—→孵化—→肉鸡。建成合计饲养50万套父母代种鸡的种鸡场9座,年孵化量合计5000万蛋的孵化厂2座,批养24-48万只(年合计饲养4000万只)肉鸡场20座(鸡舍300多栋),均为建标准化、现代化场(厂)房。所有饲养场都建在远离城区、山清水秀无污染公害的绿色生态环境山区,每栋鸡舍占地1400平方米以上,可饲养鸡只2-3万羽。鸡舍建筑采用美国方式——泥土干燥加垫料方法,每批次饲养完毕,对每栋鸡舍的垫料(鸡粪)全部无水干燥清除,做为有机肥原料运走,不对环境产生污染。  (3)食品加工环节:肉鸡—→屠宰分割—→熟食加工。投资1.5亿元,建成日宰10万羽肉鸡的加工厂1座、年产量2万吨的熟食深加工厂1座。为了进一步提高肉鸡加工现代化水平,保证肉鸡产品质量的提高,公司先后引进荷兰梅恩公司、丹麦LINCO公司、德国、法国制造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肉鸡食品加工生产线设备,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目前圣农生产设备及工艺在中国同行处先进水平。  通过发展系统化、科技化、规模化生产,构建资源转换通道,实现了产业的低成本运作,主业链现已形成4000万羽肉鸡饲养加工规模,形成复合型、多元化的生态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率100%。圣农产品现已成为国内大中城市餐饮业、超市、快餐业的[*{6}*]品牌之一,并远销日本、俄罗斯、中东、南非、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产品产销率达100%。  (4)生产环境生态化。圣农作为肉鸡饲养加工生产企业,既能充分依托当地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资源,生产优质鸡肉食品,又能大力做好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产业链条,为圣农肉鸡饲养防疫,宰杀加工创造良性循环条件,实现先进的设备与优质的山水资源的a1结合。目前圣农形成了“一主三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1)以饲料生产—→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饲养—→肉鸡屠宰—→肉鸡深加工的肉鸡主业链;  2)以肉鸡屠宰—→下脚料开发利用(鸡肠子、鸡羽毛等下脚料生产高蛋白饲料)为主的生物工程副业链;  3)以肉鸡饲养—→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带动有机种植业副业链;  4)以肉(种)鸡饲养—→鸡粪—→建设鸡粪发电厂—→电能—→满足自身(当地)生产电能需求的再生能源副业链。  以上生态链相互间构成横向配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网状结构,形成复合型、多元化的生态产业结构,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和发展实力。既保护了当地和闽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又为企业发展绿色肉鸡食品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条件。  (三)产业化的社会效应  圣农走产业化创新发展之路,在推动了企业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同时,也为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1、解决劳动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截止2006年4月,圣农员工总数达4300人,社会2005年全年发放工资福利报酬3184万元,2006年工资预计达3500万元。在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的同时,圣农通过建设现代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及质量管理模式,吸引了外部人才流进入光泽县,并带动了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当地进入圣农的大量下岗工人、社会待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工人及管理人员。  2、带动电力业发展。  圣农的发展,拉动了全县约40%的电力消费,2005年公司使用电力3112万度,缴交电费1866万元。预计2006年使用电力将会接近4000万度,缴交电费将超过2000万元。  3、基建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  圣农近十年来标准化、规模化产业扩建累计投资近8亿元,其中2005年投资1.9亿元,预计2006年到2010年产业扩建将要继续投资10亿元。以上投资,除设备款及钢架厂房外,其余约50%资金是用于在当地购买水泥、砖瓦、沙石料、钢材、土地,支付运输、工程工资等方面,极大的带动了本地建材业发展。项目建设也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上千个就业机会,几年来圣农持续扩建,雇佣了大量农民参与工地做建筑工,2004年以来雇佣建筑农民工进入新的高峰期,每年雇佣季节性农民工总数近3000人,向他们发放工资款约400万元。  4、带动农户。  长期以来,圣农集团立足农村、发展农业、带动农户,为我国转化加工剩余粮食作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贡献。通过企业肉鸡加工、饲料加工龙头经营优势,以“公司+标准化基地”带农户方式,在当地、周边县市、省外发展和带动了16000户农户饲养肉鸡、种植玉米大豆致富。经统计2005年向农户发放毛鸡饲养、玉米大豆种植收购款2亿元,转化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16万吨。2005年圣农带动农户增收4400元/户,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圣农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作为单个产业化企业而言,具有产品种类、生产模式上的个性差别,但其发展过程中具有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等共性。从圣农集团的产业化创新发展现象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传统农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率、创利水平、社会效益等方面所不可比拟的比较甚至是绝对优势。我国这些年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成功经验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经验表明,我国农业按不同区域特征实行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这是一条农业创新发展必由之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农业发展国情,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进程中不利因素,更好地为发展好农业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本文认为,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体制因素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在较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按市场原则在农业与加工业、商业,运输业与不同行业之间的配置,按产业组织形式进行经营,要求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市场信息,提供交通服务,要求建立各种服务组织,包括各类中介组织,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等。凡此种种都涉及到体制问题。目前由于处于新旧体制过渡时期,各方面的关系还未理顺,相关体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规模经营,农户承包的土地要由零碎走向集中连片发展,原各不相关的行业、部门要由分散、无序走向联合,但目前存在的条块分割、垄断割据的体制,严重肢解了农村经济的完整肌体,这无疑增加了规模经营的难度。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和束缚,有的地方很难形成跨县市乃至跨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区、生产带,发挥农业的区位优势。由此看来,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属当务之急。  (二)利益因素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实质上是各经济主体出自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关心和追求,以利益为纽带在自觉、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大量事实证明,能否按照经济规律把各产业部门组织起来,并处理好共同体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各经济主体都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这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形成进程,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力。由于各经济主体参与产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得*5的自身利益,往往对自身局部利益考虑得多,他人利益考虑得少;对眼前利益考虑多,长远利益考虑少,不少地方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慢,难以形成联合体,其中计较利益得失往往是其主要原因。在已经形成的产业联合作中,有的经营效果不尽如人意,症结在于分配机制不完善,诸多利益矛盾关系未妥善处理好。这里有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利益矛盾、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加工者与销售者之间矛盾。它们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客观存在的各自独立的个体利益,由于各自利益的实现条件、实现方式、实现程度等方式存在的差异,带来了利益结构的扭曲和失衡,特别是有些地方农民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实现,这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也是农业产业经营中的一个内部裂痕。  (三)国情因素  推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进程和效果也取决于我国的国情。从我国的情况看,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1)技术进步问题。农业产业化是以技术进步为先导的,客观上要求技术进步贯穿于种、养、加和储备、运输等各个方面,以达到节约消耗、提高单产、提高农业效益目的。但我国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农业科技资源奇缺。目前全国近半数地区依靠传统技术维系,导致在国际上价格很低,且没有竞争力。(2)农民素质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效果。目前我国农村的广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熟练劳动力,管理人员更是严重缺乏。这对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显然是十分不利的。(3)资金问题。实现农业产业经营必须有一定量的资金投入,小规模分散的农户不可能有较多的资金积累,总是在简单再生产之间徘徊,没有更多的投入以扩大农业再生产。  (四)国际竞争压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到2006年底,中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水平将降至17%左右,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而目前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40%),由于我国关税的减让,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充分说明了挑战的到来,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不进反退,逆差达到55亿美元,我国已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大量进口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已极大的削弱了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三、支持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税收政策  从税收政策角度出发,根据税收制度设计原理及借鉴世界各国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政策支持。  (一)关于生产用地、生产用房税收政策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用地(不含行政管理办公用地)面积大,不能比照一般工业、商业用地征收土地使用税,生产场(厂)房等具有房屋结构性质的房产不能比照工业、商业经营用房产征收房产税,应该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或减税照顾,尤其是在刚起步阶段,更要给予照顾。由于生产用地基本属于原农业用地,对生产用地属于租赁方式取得的,免征出租者与租金有关的所有税收。国家政策应允许并协调农户的农业用地折价参股,对参股分红,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关于农业产业化企业购买设备税收政策问题  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购买国产设备进项增值税额,给予在购买当年全额在当年应税农产品销项税额中一次性予以抵扣。对购买的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同时对已免征的进口增值税视同进项税额在购买当年全额在当年应税农产品销项税额中一次性予以抵扣。上述可抵扣设备增值税进项税在当年没有抵扣完毕的,可以顺延抵扣,直至抵扣完毕为止。同时,对购买国产设备比照财税字[1999]290号企业所得税政策在非免税期执行。  (三)关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盈利税收政策问题  农业产业化企业应对农业初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分别核算,对初级产品部门盈利永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深加工产品盈利给予为期5年企业所得税免征期,再给5年的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期。  (四)关于生产技术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费用税收政策问题  除农业产业化企业自主研发费用非免税期执行国税发[1999]49号所得税政策外,对从国内和国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费用比照自主研发所得税政策在非免税期执行。  (五)关于借(贷)款合同印花税政策问题  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大量资金,有赖于借款。因此,为扶持幼稚的企业发展,对其向银行或其他单位借款所订立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六)关于税后利润分配税收政策问题  对企业形成的利润,如果过分地以红利、佣金等形式流向投资者及高级管理人员个人,使生产资金转化为消费资金,则税收优惠政策无异于“竹篮打水”,违背政策本来意图。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税后利润分配给投资者个人,应加强个人所得税监管,防止资金过度转换,公平收入分配。  (七)农产品进出口税收政策问题  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提高出口到我国且属国内弱势农产品的进口环节关税,保护弱势农业产业发展。加大对下游企业生产产品的出口退税力度,提高出口退税率,进而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  (八)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业税收政策问题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增强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但是也必将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因单位生产效率的提高,将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劳动对象——土地。解决这部分富余农业劳动力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棘手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农业富余劳动力可以比照适用现行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国家应及时开征社会保障税,规定被雇佣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必须是征税对象,并按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对失业和退休人员给予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