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区域经济税收分析来源:安徽国税作者:朱祥胜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 经济结构决定着税收结构,而税收规模和质量又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十五”期间,滁州市党委、政府致力于滁州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确立了工业立市、东向发展和城镇化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园区经济初现成效,国税规模不断增大,收入质量逐步提升,经济与税收正走向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良性运行轨道。                    一、滁州区域经济税收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滁州市国税局累计组织国税收入55.28亿元,较“九五”期间增收21.97亿元,增长66%,年均增速达18.63%。从区域税收情况看,呈现以下特征:国税收入呈多元化发展态势2005年,市本级国税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天长市接近3亿元、凤阳县跃上亿元台阶。在各县、市以及市本级共7个区域中,经济增长各具特色:天长的民营经济和电子产业[*{c}*]区域经济健康有序运行,2005年其民营经济提供国税收入达23424万元,占国税收入总量的83.5%;定远和凤阳依赖资源性经济快速发展,在区域内已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链;来安通过对国有经济的成功改制,盘活了存量资产,同时充分吸引外来资金,在区域内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中型优势企业,年纳税达50万元以上企业达25户,继市本级和天长之后,位居第三,区域经济正蓄势待发;全椒、明光正通过招商引资,优化组合,培植一批新的税收增长点,降低了龙头企业衰退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经济运行逐步好转,税收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贡献格局转变“十五”期间滁州市本级累计组织国税收入33.93亿元,占全区国税收入总量的61%,较“九五”期间比重净增10个百分点,彻底打破了以前年度市本级与6县、市国税收入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随着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税收增长的弹性系数也相应得到理性回归,2005年全市GDP增长9.6%,实现国税同比增长10.22%,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06,属于理性的弹性波动区间,说明该市税收与经济增长保持良性协调状态。税收结构进一步优化伴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国税收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烟草、饮料酒和家电等传统行业主导地位虽未改变,仍占全市国税收入总量47%,但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正在下降。税收增长渠道已由重点企业支撑向大、中、小型经济体共同支撑转变。强镇、园区经济税收崭露头角2005年,全市36个经济强镇(工业园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东工业园共入库国税收入45954万元,占全市国税收入总量26.8%,强镇、园区经济的拉动和辐射作用正在形成。                    从区域经济税收发展趋势看,“十一五”期间,全市将形成以市本级工业化快速发展为核心,定远、凤阳资源性经济圈,天长电子和玩具加工带等规模化、集团化的特色产业链,赶超全省平均水平,实现滁州经济跨越式发展。至“十一五”末,全市国税收入将达到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市直国税收入可达到20亿元,年均增速为15.7%;定远依托煤、盐一体化工程,国税收入将突破10亿元;天长市国税收入达到6.5-7亿元。                    二、目前区域经济与税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部分地方未能较好地把握经济与税收关系,及时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所产生的矛盾,一些经济与税收不协调问题逐渐暴露,给区域经济与税收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一)区域税收发展不均衡                    从区域国税收入规模看,发展并不均衡,增幅超过50%的单位有市本级、天长和凤阳,增幅分别为97.8%、110%和57.6%;增幅在20%-50%的单位有来安和定远;全椒和明光分别较“九五”期间下降14.1%和26.8%。                    区域经济税收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一是产业结构差异。国税收入主要来源于二产和三产,从“九五”到“十五”的区域间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看,呈现二产和三产齐头并进,增速明显快于*9产业的发展态势。从二产所占GDP比重情况看(据滁州市2004年统计年报),全市平均水平为40.5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单位只有市本级和天长。二是经济结构差异“十五”期间,该市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提供国税收入6.25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总量的36.4%。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天长为代表,从“九五”期末和“十五”期末区域民营经济户数变化情况看(见图表),天长和市本级民营经济发展较快,而定远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三是政策引导作用差异从全区情况看,市本级和天长综合利用外资水平较高,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占全市利用外资额的80%以上,与区内其他地方相比,具备了很大的发展优势。同时涉外企业的税式支出实质上就是对本地区的税式支出。据统计,“十五”期间该市涉外企业中,盈利企业盈利额为131215万元,按照法定税率应缴纳企业所得税39365万元,但在综合考虑了各种优惠措施后,实际征收所得税6873万元,实际税率只有5.23%,企业获得税收优惠32492万元。为外向型经济及时兑现出口退税政策,“十五”期间全市共办理出口退税4.28亿元,其中市本级和天长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93.4%。这部分资金进一步推动了市本级和天长经济的发展,成为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                    四是传统产业倒闭或萎缩最为典型的是明光酒厂,在“十五”期间由兴盛走向了衰败,国税收入由“九五”期末的近6000万元锐减至2005年的480万元,目前正在履行政策性破产程序。受其影响,原纳税达100万元以上的彩印厂、玻璃厂、纸箱厂等关联企业纷纷倒闭,造成明光市经济税收的衰退;全椒县经济在“九五”期间依赖于全柴集团而崛起,“十五”初期,受市场影响,全柴集团效益出现下滑态势,造成大部分配套企业关闭;定远个体经济税收一直位居全省县级单位前列,提供税收占全县国税收入总量在三分之一以上。2004年随着起征点提高政策的出台,个体税收收入急剧下降,截至2005,全年个体税收收入仅为244万元,占全县国税收入总量的3.3%。                                                        民营经济户数变化情况对照表                                                                                                                                                                                                        单位合计市本级天长来安全椒定远凤阳明光                    2000年末户数1640 526 286 185 238 133 148 124                    2005年末户数4038 1297 1033 374 463 171 380 320                    增加户数2398 771 747 189 225 38 232 196                                      (二)回收冶炼加工企业常留隐患                    随着国家限制政策的出台和周边发达省份整治力度的加大,部分回收冶炼加工企业纷纷涌入该市落户。这些企业由于存在大量的能源消耗、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善于利用现行税收政策实施偷逃税款目的的特点,常被税务部门称为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行业。这类企业虽然能成为区域经济一时的增长亮点,也能提供一些税收,但为了逃避打击,往往采取“打一枪换个地方”的短期投资方式,给地方留了治理污染的后患和偷逃税款的风险,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在该市落户的此类企业共8家,主要分布在来安、全椒等县,部分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2005年在该市缴纳税款1613万元。                    (三)资源性产业问题较多                    近年来,定远、凤阳资源性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定远盐矿、石膏矿和凤阳的石英砂行业入库国税收入3022万元和3510万元,分别占到地方国税收入总量的40.8%和34.2%,提供近1万人次就业,有力支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随着企业做大做强,资源未合理充分利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问题逐渐显露。凤阳中小型石英砂企业纷纷上马,目前已有240户,由于开采过程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充分和尾砂处理随意等现象,目前已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四)高科技行业比重不高                    “十五”期间,该市通过企业改制、招商引资、政府投入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经济结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高科技领域却略显薄弱,项目不多、产品单一,主要为电气、电子产业,2005年提供税收比重不足总量的十分之一。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                    税收规模不仅取决于经济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税源增长的根本途径。一要坚定不移地走工业立市的道路,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注重引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以工哺农,提高宏观税负水平。二要在继续保持传统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前景好的新兴企业,树立“多条腿”支撑的思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提高企业对税收政策和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三要继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企业出口,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迅速提升该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                    (二)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国税部门应注重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充分运用现行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区域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具体做到:制定、出台《关于贯彻工业立市东向发展战略、促进全市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将支持经济发展有关政策,尤其是外向型经济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编印成册,做好宣传,引导、提高全区利用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各项政策尤其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将该退的及时全额退出去、该免的免彻底、该抵的抵到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支持和服务。加强税收优惠政策调研分析,及时分析政策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找准优惠政策与地方经济的结合点,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培植梯级税源体系献计献策,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税源扩大、收入增长的良性互动,促进滁州崛起。同时加强税收管理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防止出现税收政策执行上的不平衡,促进公平竞争,优化税收环境。                    按照统筹区域经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着力发展各地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三)提高引资质量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引进外来企业或资金的数量作为考核招商引资工作好坏的*10标准。要注重投资企业的投资项目、技术含量、行业前景、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力度,要综合考虑引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财政效益、社会效益和扩散效益,进一步提升引资的档次和质量。抓住沿海地区因为土地、资源制约提出“腾笼换鸟”战略,转移一批产业到内地的发展机遇,借鉴江西省对引进项目设定“三条红线”的做法,即对有大量能源资源消耗、严重污染环境、严重影响安全和群众健康的项目不能引进。对引进投资项目要实行严格审批,不能引进的就坚决不引进。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投资者的环保意识,鼓励企业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改变“来者不拒”的引资理念,推行有选择、有目的的引资方式,使我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运用。                    引资部门要改变观念。可以说优惠政策是吸引外来投资的有效手段,但绝不是*10手段。事实上真正左右外来资金流向的是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率高低才是导致区域间投资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而招商引资如果过分强调政策优惠,至少存在了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牺牲了本地区乃至国家的利益;二是会导致部分外来投资行为短期化;三是导致有意长期发展的投资者认为我们政策不稳定,缺乏诚信。因此,首要做的是要切实改善总的投资软、硬环境,让外来投资者在稳定、安全、公平、灵活的环境中为其投资回报作出高额的判断。                    对有影响力的重大引资项目,应由政府牵头,召开各相关部门联席会议,综合评判引资代价和效益,理性选择引进项目。                    (四)加强资源管理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按照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各地应加强对自然资源使用的管理,深刻认识资源性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坚决取缔不合规的开采企业,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防止资源浪费和流失,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提高高科技行业比重                    抓住该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的机遇,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数控机床、精细化工、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其占工业的比重。(作者单位:滁州市国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