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缘何热衷于增发新股来源:作者:日期:2008-02-28字号[ 大 中 小 ]   中国上市公司的重要问题是任何人可以不为资本成本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所以,任何围绕上市公司的举动和措施,都会表现为如何从证券市场拿到廉价的资本。如果从资本创造价值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上市公司,恐怕合格的不超过总数的5%.  案例介绍  一、增发新股运动  中国证券市场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源泉。2001年上半年,一场以增发A股的圈钱运动在证券市场上展开。以2001年为例,*9季度有14家公司实施了增发,3月25日至6月1日,先后有66家公司提出增发方案,也就是说,不到半年时间,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多达80家。而2000年全年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还不到20家。更有甚者,一些在年报中提出配股的企业,趁配股方案还未审议,在股东大会召开之际,由大股东以临时提案的方式对配股预案予以否决,为增发铺平道路。如福日股份董事会提交的配股预案在2001年上半年召开的股东大会上遭到否决,投反对票的大股东福日集团认为,根据新出台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公司更符合增发条件。有的公司年报出得比较早,股东大会也已经开毕,但为了多圈钱,不惜枪毙已经通过的配股预案,由董事会重新提出增发方案。如南京中达,在2001年2月底股东大会已经通过了按法人股东认购200万股,公众股东认购1 550余万股,配股价在13—17元的配股方案,但在新政策出来后,公司立即见机行事,把握这天赐圈钱良机,弃配改增。按配股计划,公司募集资金充其量不过2.5亿元,改成增发之后,公司计划增发不超过4 500万股A股,圈钱计划迅速增加到6.8亿元,为原来的2.72倍。刚于2000年3月配股募集到4 000多万元的友谊股份,又蠢蠢欲动拟增发5000万股A股,一次募集资金7亿元,为上年配股实际筹资的17.5倍。最为大手笔的是申能股份,一次增发就从投资人手中募集现金29亿元。  截止到2000年上半年,已经有16家公司实施了增发,筹资总额162.4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通过增发筹资10.15亿元,这大大高于36家新发行上市公司和65家配股公司平均每家筹资6.06亿元和3.67亿元的水平。按此测算,如果66家公司均获准增发,将要圈走资金近700亿元。  除此之外,为数众多的B股上市公司也纷纷提出增发A股,如张裕B、晨鸣B、振华B、鲁泰B、京东方B、茉织B、鄂绒B和本钢B等多家提出或已经完成了增发A股的工作。  在香港红筹国企股也在积极寻求到内地融资的机会,如中国移动、上海实业、中国联通等已经明确表示考虑以CDR(中国预托证券)方式进入A股市场。H股在内地发行A股的已经有了先例,如在香港上市的中石化,它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9家一次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的境内上市公司。但是红筹股作为在境外注册的公司发行A股还有政策障碍,因为按照有关规定,只有在内地注册的企业才能在内地上市。  二、增发新股的会计探讨  为了从会计角度进一步探讨增发新股的技术处理和公司热衷于增发新股的原因,我们以一家虚拟公司为例。某上市公司总股本3个亿,流通股本12 000万股,*9大股东所持有的法人股也是12 000万股。目前该公司每股净资产2元,二级市场股价为每股15元。现在宏达公司愿入驻该上市公司,以每股2.3元的价格收购*9大股东12 000万股法人股。该股票在3个月后股价上升至每股25元,此时该上市公司决定以每股20元的价格增发7 500万股新股,而作为*9大股东的宏达则放弃认购新增股票的认购。增发新股后,宏达再以同样的法则进行法人股转让。  案例分析  1.上市公司热衷于增发A股,一是因为境内市场发行成本低。以H股为例,在香港的市盈率大概在10倍左右,而沪深证券市场的市盈率达到60倍左右;与市盈率相对应,海外市场的筹资成本大概是A股市场的5—6倍。A股市场无可争辩地成为企业利益*5化的绝佳场所。二是因为国内资本市场圈钱要比海外资本市场圈钱容易,中国证券市场包装上市、虚假报表、无产可破的上市公司俯拾皆是,尽管2001年对造假公司作了大曝光,“水仙”、“粤金曼”两个PT公司被退市,但顶多属于杀几只鸡给1 000多只“猴子”看。  2.以每股20元增发7 500万股,发行后每股“资本公积——溢价”会达到3.6元/股。  [17.25亿元]/3.75亿股=4.6(元/股)  每股净资产会达到4.6元/股。  以同样法则转让法人股的价格将达到6.44元/股或以上。  再次转让价总值将达到7.7亿元(6.44元×12 000万股=77 280万元)  3.因大股东不参加增发新股的认购,享受到了由流通股本认股所带来的溢价公积金对每股净资产的贡献。  4.我国上市公司再筹资欲望如此强烈,其根源在于股本结构的不同:(1)发行市盈率高,筹资成本低;(2)中国股市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分裂,造成有三分之二的股权不流通,控制上市公司决策权的非流通股股东不会也没有必要为流通股东的利益着想,由此导致股权转让时计价方式的不同,在再筹资时财富由流通股股东向非流通股股东转移。  5.(1)上例为增发股票,上市公司配股会造成同样的圈钱和财富转移现象。  (2)在实施增发和配股时,不仅大股东捂紧口袋,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同样纷纷放弃参与本公司的配股和增发,如2001年实施完配股和增发的天歌科技、天大天财、大商股份等上市公司的公告显示,其持有公司股份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全部或绝大部分放弃了认购,其道理同上。  (3)2001年7月30日,在高价减持国有股和疯狂的圈钱风暴中,中国股市应声而落。在连续下跌5天后再次跳空低开,狂跌108点,一举击穿年线,深市则狂跌233点,为1999年7月以来*5单日跌幅,沪深两市跌幅超过9%的个股多达65家,加上此前几日,短短十来天时间,大盘下跌了16%,投资者资产整体缩水超过25%.  这次惊心动魄的暴跌按上交所和深交所提供的资料,从2001年7月到2001年9月20日,沪深两市合计损失总市值8741亿元。这是投资人以脚投票回避不合理市场规则的典型例子。  6.健全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防止制造信息、控制信息的一方张着口袋搜刮信息弱势人群的财富。  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再融资时设立门槛,要求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高管人员等在配售、增发时必须认购若干份额,以制约其在制定再融资价格时的政策。  管理层加强监管,治理上市公司肆意圈钱的行为,提高造假的成本。  所有权是世界上规范股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整个制度基础。离开了这个所有权控制的基础,无论做多少枝节性的工作,公司治理结构是完善不了的。中国股市由于当初的特殊历史情况和背景,产生了自己的特殊国情,本来并不奇怪,这正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找到问题根源之所在,一些复杂的(如国有股减持)难题,也能迎刃而解。规范中国股市牵一发动全身的治本之道就是让流通股股东自己当家做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总之,通过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所有权控制,通过制度建设,转变控股股东的利益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