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会计师事务所产权纠纷调查来源:法人杂志作者:日期:2007-11-28字号[ 大 中 小 ]   走出电梯,眼前一片漆黑。借着手电微弱的光线,郭方老人颤颤巍巍地拿出防盗门的钥匙,“哐当”一声,近4米宽的防盗大门被大伙儿拉开了。瞬间,四周通亮,只见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大厅内满地灰尘,偶有断裂的桌椅散落在地面,依稀还能见到昔日隔断板的痕迹……  “想当年,有100多个人在此办公,而今,这里却满目疮痍。”72岁的吴翠莲老人对《法人》说。吴翠莲是佛山市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佛山会计所)的八位合伙人之一。  于是,一起带《法人》记者来这里的平均年龄80岁以上的7位老人们,开始怀念起佛山会计师事务所当年的辉煌。会计所摘“红帽子”的曲折故事也便由此开始。  “红帽子”的由来  1984年2月28日,为了适应佛山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充分开发会计人才的智力,郭方、李章晃、吴翠莲、刘辅邦、李煦林、欧阳昌、老洪范、罗华等8位退休老人,向佛山市有关部门申请成立佛山市会计咨询服务所(以下简称服务所)。该申请受到时任佛山市副市长严显庭的高度重视,严作了“同意成立”的批示。  1984年4月21日,8人合伙出资5000元,正式成立佛山市会计咨询服务所。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样的单位被定性为“群众性组织”。受当时政策和法规的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不存在合伙制。因此,8位老人找到佛山市人事局作为挂靠单位,工商登记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成为人们常说的“假集体、真合伙”的“红帽子”企业。  1985年3月4日,服务所与广州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成立广州会计师事务所佛山分所(后更名为佛山市会计师事务所),和佛山市会计咨询服务所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组织关系仍挂靠佛山市人事局。  1992年6月15日,服务所归并佛山会计师事务所,依然挂靠佛山人事局。同年7月25日,佛山会计所根据有关精神,将事务所的经济性质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并更换营业执照,依然挂靠人事局。  1995年10月,根据当时的新政策,佛山会计所与人事局脱钩,转为挂靠佛山财政局。《法人》发现,尽管佛山会计所发展当中挂靠单位发生过变化,但其“红帽子”企业的性质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得益于“红帽子”的庇护,更得益于8位老人的苦心经营,自成立以来,佛山会计师事务所经过艰难创业,最终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400多平方米的培训中心,有40多台新型电脑和手提电脑,工作人员100多人,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占50%以上,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有33人,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10人,取得资产评估师资格的有16人,拥有税务师资格的13人,成为当时佛山乃至广东省会计行业人才最多的单位之一。  事务所的业务收入仅1997年和1998年就超过1000万元,成为当时会计师行业的纳税大户。从1992年至1998年间,佛山会计师事务所共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资产评估692项,涉及金额310亿元。同时,该所还曾为数千家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提供社会服务,其中不乏健力宝、三洋冷机等国际知名企业。  这样的业绩让8位老人感到非常欣慰。然而,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不断创造着新的价值的时候,会节外生枝,生出一场官司来,将辛辛苦苦创建起并逐渐红火的佛山会计所搞成一个“烂摊子”。  改制的中的纠纷  纠纷是在一场企业改制即 “红帽子”企业的“脱帽”行动中发生的。  1998年3月25日,广东省财政厅、省国资局以[粤财注协(1998)6号文]联合发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与挂靠单位实行财务脱钩的暂行规定》,同年4月7日,国家财政部下达[财会协字(1998)22号文]《关于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挂靠单位脱钩的通知》。  根据这些文件精神,佛山会计师事务所在同年5月28日,与佛山市财政局签订相关的脱钩方案和协议书,并报经广东省财政厅批准。  但是1998年12月11日,佛山财政局、佛山市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核资办)、佛山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国资办)在未通知佛山市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下,单方面通知不执行此前已经签订的关于会计所和财政局的脱钩方案和协议书。随后,强行派出7人工作组进驻佛山会计所,进行清产核资的改制工作。